【探寻】曲亭镇上寨古村,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上寨村,洪洞县曲亭镇的一个村子,地处黄土高原,地形较为封闭。在与当地老人的交流中村庄在洪洞的历史上曾显赫一时。上寨村在古时有寨,四周驻防以防外敌、野兽侵袭,村民都居住在寨子的上面,故名为上寨。上寨村训家规自古严谨,多从严治文,辈出人才,后逐渐没落,留断壁残檐却能看到曾经繁荣,现留建筑多为清代遗迹。
《探寻古村落》
“在平阳大地随便攥一把泥土,就能挤出古文明的汁液。”散布在平阳大地的明清古建筑是民居大院文化的精髓,由这些古建筑组成的村落更是比比皆是,这些深藏民间的文化瑰宝鲜为人知,这些凝聚着祖先智慧的结晶正在被历史的尘埃淹没。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村落也被列入保护对象,再结合我市人文旅游城市的定位,本网将组织采编人员深入基层,寻访家乡的历史根系,挖掘文化瑰宝——古村落的故事,还原曾经流传的名人轶事,带领读者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径通幽,别有天地。日前,记者驱车来到洪洞县甘亭镇东南边缘,沿着一条不起眼的山间小路蜿蜒而上。十几分钟后,眼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宛若世外桃源。上寨村犹如亘古不变的标记,任时光流转、岁月侵蚀,虽卸去昔日的繁华,却留下厚重的历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行走其间,令人不禁感慨“岁月静好”。青山环绕,清晨的阳光温柔地笼罩着错落有致的古民居,村庄犹如一幅古朴的油画,徐徐展开。溪水流淌,轻轻打磨着时光的印记,静静吟唱着村子的过往,仿佛在追忆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李自成“马踏成泉”
上寨村位于黄土高原与太岳山交融处,山体地质奇特、松柏榆杨互映、峡谷溪流折曲,仍保留着原始朴素的自然风貌,静谧而安详。数十年来,它“隐于人世”、无人问津。无所不知的网络也仅仅收录了关于它的只言片语——“因古时有寨,四周驻防以防外敌、野兽侵袭,村民都居住在寨子的上面,故名为上寨。”关于这一说法,上寨村村委会主任郭浩然认为并不准确。他带领记者沿着一条狭长的河道,继续前行。“这条河道是古驿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是临汾去长治的必经之路。明末清初,李自成义军经过洪洞县时,将军寨设在了如今的上寨村,就是考虑到这里四面环山,山中有驿道,易守难攻且容易隐蔽。”他不急不慢地说,上寨村‘大有来头’,与李自成大有渊源。”“村中的老人常说,先有青龙寺,后有上寨村。
史料有载,李自成隐居期间,在崇山峻岭中建过许多庙宇。相传,山顶上原有的青龙寺便由李自成部下所建,作为他们的藏身之所。后来,李自成节节败退,清兵为了斩草除根,放火将青龙寺烧得一干二净。”多年来,郭浩然遍查史料并对照传说,寻找相互吻合之处。对此,他大胆道出自己的推测,李自成的部下占领山顶后,原先住在山顶的村民们为了躲避战火,被迫迁往山间的荒地开辟家园,后得名“上寨村”。
绕过几个山弯,眼前的景象愈发明朗,青山倒映在碧绿幽深的泉水里,构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画卷中,一大一小两个泉眼如神来之笔,更增添了几分原始的气息。同行的村民中,66岁的魏世英对上寨村的景物、传说十分熟悉,他随即讲起李自成“马踏成泉”的故事。
传说,李自成骑马从这条古驿道经过时,突然觉得口渴,便命副将去找水。奇怪的是,有一小泉眼却无法取水。李自成怒斥副将,当即策马扬鞭,战马腾空而起,蹄落泉眼,泉水随即喷涌而出,清澈甘洌。李自成大喜,下马双手捧水痛饮,感慨道:“神山神泉,天助我也!此泉甘甜无比,佑我三军!堪称天下第一泉呀!他日功成,必来叩拜!”为此,他赐名“青龙泉”,一大一小两个泉眼也留存至今。
当年,李自成马踏成泉后,下令三军安营扎寨就地休整,名曰青龙寨。为长期保有这块风水宝地,他命部下在山中开凿藏兵洞。村民们猜测藏兵洞内道路曲折,像迷宫一般,再加上洞顶坍塌,多处被土掩盖,洞内设有陷阱,可能还有蛇蝎盘踞,因此不敢轻易进洞。洞内到底是何情景,无人能说得清楚。
目前,藏兵洞保存较为完好,尚未开发挖掘。 在村民心中,这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且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他们迫切希望,文物考古专家能前来一探,揭开困扰上寨村祖祖辈辈的未解之谜。
“九间楼”传奇过往
据郭浩然推测,上寨村应始于明末清初,故现存古建筑群多为明清所建。这些历史遗迹沿山坡曲折分布,屋舍规划有序,相对完好地保留着一个古村落的基本格局。
辗转其间,一座奇特的建筑不禁令人陡生疑惑。它的建筑结构居然暗含九五之尊之意,明面看是五间房,实则为九间房,所以叫“九间楼”。在等级森严、封建专制的清朝时期,谁敢如此忤逆不道,冒着诛杀九族的危险来建这座楼?提及“九间楼”,村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为皇帝御赐。据说,清朝年间,一位皇子微服巡游,路遇不测落难洪洞,正好途经上寨村口的古驿道。皇子感染风寒而晕倒在地,幸得村中李姓老夫妇相救。老夫妇对他好生伺候,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给他蒸馒头吃,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杀了给他熬汤。半月有余,皇子渐渐好转。临行之时,皇子对老夫妇说:不要问我姓甚名谁,也不必问我来去何处。你们的大恩大德,他日必当涌泉相报。”皇子回宫后,将自己在上寨村的遭遇禀告给父皇,请求父皇为老夫妇建一座宅院以报救命之恩。皇帝当即表示“救命之恩难以报答,你当以父事之,老人家可享皇亲国戚的待遇”。于是,钦差大臣奉命前来报恩。数月有余,宅院建成了“明五暗九”,气势堪比小皇宫。
如今的“九间楼”虽满身斑驳,处处写满岁月的沧桑,但气势依旧,隐隐透露昔日的华丽。经代代相传,这座立意巧妙、结构奇特的古建筑传给了今年56岁的李宝龙。他和家人住在主屋的一层,二层和三层早已打通为一体,平日处于闲置状态,存放旧物。
从相传数百年的族谱中,李宝龙得知祖上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族人中多出达官贵人。“过去,我听老人讲过与‘九间楼’有关的两个故事。一说,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村里唱大戏时,男人坐在前排,不能回头看身后的女眷。李氏族人悄悄回头,不慎被村中一小人看到。
该小人立即上书当朝皇帝,说李氏盖了九间楼,敢和天子平起平坐,触犯了君威,理应荡平上寨村,灭李氏九族。刚巧,皇帝的老师与李氏族人是嫡亲。老师便悄悄化解了此事,让李氏一族安然度过危险。”李宝龙娓娓道来,另一说,李氏一族有人在皇宫当差,常常与皇帝下棋。结果,他总是心不在焉,屡屡输棋。皇帝追问原因,他道出由于家乡遭灾,不知房子是否安好。皇帝叫他宽心,为他盖了‘九间楼’。”这三个传说在村中久久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更为“九间楼”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但是,村民们普遍认为皇子为求报恩、皇帝御赐“九间楼”这一说法较为可靠,毕竟在封建社会,很少有人敢触犯皇帝权威,何况还需冒着被灭门的危险。
孝牌坊皇帝钦赐
这个古朴的村落静静走过沧桑,守望着如诗如画的原始风光,守护着历史悠久的民居建筑。那朴素宁静的乡土是永远褪不掉的底色,不张不扬,让每一位路过的人都能细细品味。记者从多位村民口中得知,古时,上寨村家规严谨,多从严治文,辈出人才。矗立在村中的张氏节孝牌坊便是佐证,那记载和歌颂了李张氏的“忠、孝、节、义”,同时赞颂和肯定了李氏族人对国家作出的贡献。
75岁的李文江讲述,这座牌坊是大清皇帝钦赐给张氏的。在张氏26岁那年,其夫李作棫不幸英年早逝,留下一儿一女及老父母。她毅然担起家庭的重担,发誓绝不改嫁,为公婆养老送终,培养儿女成才。
“张氏对待公婆比丈夫在世时还要尽心,早晚问安,奉茶端饭,直到把二老送终,传为一段佳话。同时,她省吃俭用,竭尽所能供养儿子李缝伦读书求仕。”54岁的孙延龙补充道,苦心人,天不负。李缝伦高中状元,在朝廷屡建奇功,连升四级任三品盐运使,统管甘肃、西藏、新疆等地盐政,张氏也终于苦尽甘来。因李缝伦之功,皇帝追授其父李作棫为正五品奉直大夫,御封其母张氏为五品宜人。”咸丰八年,张氏去世,皇帝为褒奖其一生贤、孝、节、良,国库拨银两特赐建牌坊一座,这就是如今保存完好的张氏节孝牌坊。这一牌坊气势雄伟,一间二柱,石基砖砌,坊额由皇帝御笔钦赐,牌坊上保存下来的文字记录了张氏的过往。只是,牌坊外观曾遭人为损坏,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牌坊的浮雕镂刻亦极具特色,每一面、每一层的雕刻亦不同,雕刻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细细观察,才发现牌坊每一面都雕有人物、神兽、花鸟,但是图案并不雷同。排序看似颇有研究,但我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好,文物考古专家能来我们村看看,在保护及挖掘文化价值方面给予一些专业意见。”郭浩然说,不管张氏节孝牌坊有没有文化研究价值,它都是村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村民们传承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尽心培养子孙后代,为国家和人民效力。”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上寨村保留着许多历史的印记。华丽精致的古院民居与绮丽多姿的自然风貌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高原的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漫步其间,踏着土路,抚摸着斑驳的砖墙,愈发让人感受到古村落的厚重与温润。上寨村因古老而神秘,因山美、水美、景美、人美而处处秀美。
来源:临汾新闻网 记者 王隰斌 李静 祁欣 临汾故事(微博)
关注洪洞,分享精彩! 洪洞春晓网络社区 ——有益有趣有料,洪洞最实用、 最 补脑、 最亲民 的本地万人级综合性 自媒体 网络平台。 信息来源于网络或社区网友上传,仅代表该作者或网友观点,春晓社区 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有侵权或其他不便,请及时联系处理。管理员 微信QQ:382031770 驻洪 工作室地址:洪洞县文庙街原人民医院对面 电话:0357-55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