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喝牛奶长个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喝牛奶需要注意的六大问题
一是不要喝生奶。喝鲜奶要高温加热,以防病从口入。
二是不要空腹喝牛奶。因为空腹吃东西肠蠕动很快,而且,这时喝进去的牛奶中的蛋白质将很快地转化为能量而消耗掉,奶中的营养物质尚来不及消化吸收,就排到大肠,无形中造成浪费。
三是牛奶中不宜添加果汁等酸性饮料。
牛奶的蛋白质80%为酪蛋白,当牛奶的酸碱度在4.6以下时,大量的酪蛋白便会发生凝集、沉淀,难以消化吸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或腹泻。
四是不要用牛奶代替白开水服药。
牛奶明显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它易在药物表面形成一个覆盖膜,使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非水溶性物质,从而影响药效的释放及吸收。因此,在服药前后1小时都不要喝奶。
五是不宜多饮冷牛奶。因为冷牛奶会影响肠胃运动机能,引起轻度腹泻,使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多数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六是不宜长时间高温蒸煮。
牛奶中的蛋白质受高温作用,会由溶胶状态转变成凝胶状态,导致沉淀物出现,营养价值降低。
2什么时候喝牛奶长个
补钙不只需要牛奶
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牛奶的确是钙的好来源。
问题是,从食物中摄入进人体的钙,要想实现提高骨骼健康的作用,是还需要其他很多因素的帮助的: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维生素C帮助骨胶原的合成,维生素K帮助钙沉积在骨胶原上。
牛奶销量大国骨质疏松患病率高的原因
1、他们过多摄入肉、鱼、蛋,蛋白质摄入量过高。蛋白质摄入量过高会大大提高钙的排泄量。而又因为肉和蛋都是低钙高磷硫食品,每天一大块牛排或鸡胸,会对钙平衡产生什么作用,不言而喻。
2、蔬菜、豆类、粗粮等摄入太少。
大部分西餐食谱的蔬菜摄入量少得可怜,根本达不到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所推荐的每天300~500g的量,特别是绿叶蔬菜不足。主食就是白面包,缺乏粗粮豆类。所以没有足够的钾和镁元素,食物中的钙流失量就会增加。
3、维生素K太少,运动也不足。
维生素K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和豆油当中,在西方膳食中的摄入量很低。
一项多国调查表明,英国人尽管钙摄入量是中国人的2倍还多,但他们的维生素K摄入量只有国人的五分之二。
其原因,正是绿叶蔬菜吃得太少。
3喝牛奶的好处
1、美容美肤
每天喝牛奶的好处首先体现在美容护肤方面。
传说在古罗马时期,埃及艳后就经常采用牛奶味自己美容。
她除了每天饮用牛奶之外,还经常将自己浸泡在牛奶中进行沐浴,从而拥有了一身如丝般光洁的皮肤。
2、预防老年痴呆
专家调查显示,随着牛奶等乳制品摄取量的增加,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一种)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向,血管性痴呆症方面也表现出类似结果。
同样,中部大学横越英彦教授的研究也发现,乳酸菌饮料有改善短期记忆力和注意力的效果。
教授对249名参试者的调查显示,多喝牛奶者比少喝者更不容易焦虑,且更倾向早睡早起,而少喝者入眠所需时间长,睡眠质量差。
睡眠质量差和患认知障碍症之间存在直接关联,研究者由此推论,这可能是喝牛奶能间接预防认知障碍症的原因所在。
中出美代认为这主要是牛奶所含色氨酸的作用。日本睡眠评价研究机构代表白川修一医学博士援引研究数据表示,牛奶里的色氨酸是以酪蛋白形式存在,含量也不多,因此仅在睡觉前喝上一杯没有意义;要想通过喝牛奶来改善睡眠、预防认知障碍症,需要养成每天都喝的习惯,坚持一段时间后方可见效。
而国内专家则建议牛奶冷藏后要温了喝,可以防止温度低影响人体内乳糖分解酶的作用,并减轻冷牛奶对肠胃的刺激,避免不适。
4喝牛奶的12种错误方法
错误1:喜欢喝过浓牛奶
许多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
牛奶所谓的“浓”,一些是因为在冲调配方奶粉时多放奶粉少放水,想让冲调出的牛奶水分少、营养成分浓度高一些;另一些是指某些品牌的牛奶口感上“浓”,这其实是商家在牛奶中人为加入了香精、增稠剂和稳定剂等添加剂,使牛奶的味道变得十分香浓。
配方奶粉在冲泡上有严格的水、粉比例,不必刻意多加奶粉,否则会使乳糖含量超标,加重肾脏负担,所以,不必盲目追求浓稠香滑的口感,而新鲜牛奶的浓度不会让人感到过于黏稠。
错误2:用牛奶送药
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会更好,所以用牛奶服药,其实这是错误的。
用牛奶服药,牛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离子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表面形成覆盖膜,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治疗大便干燥的药物不宜和牛奶同服,否则容易造成呕吐等不适;感冒药也不适合与牛奶同服,否则会降低药效。
所以,药品不宜用牛奶送服,服药前后1-2小时内也最好不喝奶。
错误4:瓶装牛奶放在阳光下晒,可增加维生素D
有人从广告中得知: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而多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于是便照方抓药地把瓶装牛奶放到太阳下去晒。
其实这样做得不偿失。
牛奶可能会得到一些维生素D,但却失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因为这三大营养素在阳光下会分解,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而且,在阳光下乳糖会酵化,使牛奶变质。
错误5: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稀饭
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
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特别是婴幼儿,如果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使婴幼儿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错误6:以炼乳代替牛奶
炼乳是一种牛奶制品,是将鲜牛奶蒸发至原容量的2/5,再加入40%的蔗糖装罐制成的。
有人受“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华”的影响,便以炼乳代替牛奶给孩子喝。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炼乳太甜,必须加5-8倍的水来稀释。但当甜味符合要求时,往往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也比新鲜牛奶下降了一半。如果在炼乳中加入水,使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接近新鲜牛奶,那么糖的含量又会偏高。
错误7:牛奶加巧克力
有人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事实并非如此。
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
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错误8:拿牛奶当水喝
很多人有这样一个错误印象:外国人拿牛奶当水喝,所以身体特别好。其实不然,牛奶虽是好东西,但也要控制量。牛奶中含有70%左右的水分,但也不能替代水。
全脂牛奶中大约含有3%的动物脂肪,也就是“坏脂肪”,其中又含有一半的饱和脂肪酸,它被视为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血栓性中风、乳癌、大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主要成分。
因此,牛奶不能喝得太多,建议3岁以上的成人每天喝200—300ml(一杯左右)。如果还想多补充奶制品,可以再喝一小杯(100ml—150ml)酸奶,但每天奶制品的摄入总量不能超过500ml。
错误9:把牛奶加鸡蛋当早餐
不少人以为,牛奶和鸡蛋营养价值都很高,如果吃一份这样的早餐,肯定一上午充满活力。
事实却恰恰相反。二者的蛋白质含量都较高,吃完后往往饱腹感强,吃不下别的东西。并且令人感觉昏昏欲睡,因为体内缺乏工作、学习所需的葡萄糖,它是让人保持头脑清醒、精神振奋的动力源。
所以,牛奶和鸡蛋还是分开吃比较好。
淀粉类食物,比如:面包、饼干、点心、馒头以及水果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葡萄糖。
错误10:空腹喝牛奶
很多人都有空腹喝奶的习惯,这样并不好。
空腹时胃液浓度过高,奶中的蛋白质就会在胃中凝结成块,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还会造成胃部不适。
所以,最好在饭后喝奶,或者在喝奶时吃一些淀粉类的食物,以促进牛奶的消化和吸收。
有些人由于“乳糖不耐”,喝奶后会腹胀、腹泻,这类人更不要空腹大量饮奶,可以饮用酸奶或加入了乳糖酶的低乳糖牛奶。
错误11:包装牛奶煮沸加热
冷藏在冰箱里的牛奶煮沸再喝既不会因凉导致腹泻,又可以消毒杀菌。
但其实,生鲜乳必须经过煮沸来消毒灭菌,但市面上销售的牛奶都是已经经过杀菌处理的,没必要再次煮沸杀菌。
而且,煮到沸腾会破坏牛奶中的维生素和活性物质,使营养价值大打折扣。
喝牛奶的最佳温度应该和体温差不多,这样不会刺激肠胃,还便于吸收。不提倡喝冷牛奶,会引起胃部不适,可以稍微加热一下再喝。
微波炉加热比较方便,但需注意不能用塑料袋直接加热,要使用玻璃容器加热。
错误12:喝牛奶加点糖促进消化
牛奶加不加糖和消化关系不大,主要是为了改善口感。
如果感觉牛奶太腥,可依据每100ml牛奶加5-8g糖的原则适量加点糖,也可适量加入巧克力粉、咖啡和蜂蜜调味,但不要加太多,否则会摄入过多热量。
5胃不好能喝牛奶吗
有些人认为牛奶有很好的养胃功效,喝牛奶还能缓解胃痛。牛奶中的蛋白质能中和胃酸而使胃痛缓解。
但是,牛奶是奶牛产的,原本是给小牛喝的,由于人类发现它是接近母乳最好的一种替代品,才拿来给人喝,但是牛奶和母乳最大的不同就是含有乳糖,因此,很多人都不习惯喝牛奶。
即使胃肠正常的人,因为牛奶中的乳糖引起乳糖不耐症,会导致一些胃肠的问题,比如腹泻或者便秘。那么这一类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反而不适合喝牛奶了。
因此小编建议胃不好又有乳糖不耐症的人还是不要喝牛奶了。
而如果仅仅是胃不好的人,可以适当的喝一些牛奶,因为牛奶的营养价值丰富,胃肠不好本身就影响营养的吸收,多喝些牛奶有助于修复胃肠的粘膜,促进营养的吸收,对胃肠疾病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另外,不同的胃病喝牛奶的方式也不同。
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患者往往容易胃酸缺乏。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及钙可以刺激胃酸的分泌。因此,可以喝牛奶。
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酸往往正常或过多。可以少量喝一些牛奶。或者将牛奶与米汤混合后一起喝。
消化性溃疡:不适合大量喝牛奶,否则会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疼痛。
功能性消化不良:牛奶易消化吸收,可以补充蛋白质,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以喝牛奶。但是,喝酸奶效果会更好,更易于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