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春季养生的一些小常识 春季养生小常识 四大方法需牢记

春季养生的一些小常识 春季养生小常识 四大方法需牢记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春季养生的一些小常识  春季养生小常识 四大方法需牢记

在中医中,春季为风邪主令。而“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来致病因素的第一位。

专家介绍,春季人体阳气生发,肌肤腠理疏松开放,容易被外来风邪所侵,引发外感病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

“这在中医中都属于温病的范围,正是春季的高发病。”

“外风”之外,还需防“内风”。

张勇介绍,风气痛于肝,肝阴不足或肝失所养,都会诱发肝风。肝风内中或肝风上扰,则容易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病。

2、防寒。

乍暖还寒时候,气温上下波动较大,初春防寒尤其重要。

专家介绍,一防外寒,外界气温变化寒气入侵,易引起感冒等疾病;二防中寒,即为寒气所伤。“含伤阳,心属阳,寒气入侵,心脏首先居之,因此,早春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3、春季宜养脾胃。

肝属木,脾属土。春季肝气上升,则使肝木过旺而克制脾土,抑制脾胃消化功能,因此春季养生,也需要注意脾胃的调养。

“尤其是那些有慢性胃病或肠胃功能长期不好的人,在这个季节调养脾胃,对一整年的健康都很有帮助。”

专家说。

4、春季宜养诸不足。

经过漫长的冬天,人体的各个器官机能都消耗较多,加上春季阳气生发,容易造成阴阳不调的状况,出现阳虚症状。

如脾阳虚者胃口不好、大便溏湿、气若少神,肾阳虚者手足冰冷、腰膝酸软等。

顺应自然界趋势,春天也是养诸不足的好时机。

1、活动四肢

早上睁开眼睛后,先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三五分钟后再慢慢起来。

这个好习惯不但可以避免因为猛然起身而导致的血压波动、头晕等现象,而且可以让你从迷迷糊糊的状态中快速清醒。

推荐3种活动四肢的方法:将双腿弯曲再伸直;双手抱住膝盖在胸部维持10秒;双手尽量向后伸直。

2、晨起排便

这个好习惯一经养成,会让你终身受益。

还没这个习惯的人可以有意培养,比如多吃白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早起后不管有没有便意,都要蹲一蹲厕所,久而久之,习惯就会养成。

3、好好刷牙即使临睡前刷了牙,但夜间口腔环境属于恒定状态,最适合细菌繁殖生长,产生口气,有害口腔健康。因此,早晨一定要好好刷牙,至少刷够2分钟。

4、喝白开水

晨起一杯白开水可以补充身体代谢失去的水分,又可以促进排泄,防治便秘。而且它还能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中老年人尤为重要。也可以用淡盐水代替白开水。

专家建议:起床后最好先排便,再刷牙、洗脸,然后空腹喝杯白开水,最后吃饭。但根据个人体质和习惯,排便时间可能会有不同,不必太强求。

但最好先刷去牙齿上残留的牙垢以及繁殖的细菌后,再喝水、吃饭,这样更利于健康,饭后再用清水漱漱口。

华商报记者贺秋平整理

食补

春季在食补上面宜选用较清淡温和且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

如偏于气虚的,可多吃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米粥、红薯、山药、土豆、鸡蛋、鹌鹑蛋、鸡肉、鹌鹑肉、牛肉、瘦猪肉、鲜鱼、牛奶等。

偏于气阴不足的,可多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胡萝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甲鱼等。

药补

春季再药补上面是针对人体已明显出现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依靠食补已不能纠正其亏损时,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施以甘平的补药,以平调阴阳,祛病健身。

对于体虚乏力,少气懒言,不耐劳累,经常感冒,容易出汗等,可酌情选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玉屏风散等。药膳可选黄芪党参炖鸡、人参蘑菇汤、参枣米饭、风栗健脾羹等配合治疗。

1、每天坚持多喝水

每天坚持多喝水,能够增强身体系统的循环速度,缓解紧张的身体机能,提升预警能力和能量消耗。

其实喝水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减肥。

如果你每天摄入16盎司的水,一年就能瘦掉5磅。

2、不要急于减穿衣服

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不要一下子换上夏季的短袖短裤,寒邪伤肺,容易导致鼻塞、咳嗽、感冒等,尤其中老年人不要急于减穿衣服。

大家都知道“春捂秋冻”,捂的度就是不能过汗,如果天气很热了还里三层外三层的捂着,出很多汗就不好了。

3、彻底大扫除,远离过敏

春天是过敏、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所以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春季大扫除。

大扫除尽量选择天气好、空气清洁时进行,扫除前先开窗通风,尽量用湿扫代替干扫,防止室内扬尘,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用吸尘器,尤其要彻底清洁床下、沙发下、衣柜等卫生死角,被褥也最好拿到室外晾晒,地毯、窗帘每次换季时都应该清洗。

4、早上梳头、晚上泡脚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至夜卧时,用热汤下盐一撮,洗膝下至足方卧,以泄风毒脚气,勿令壅滞。”

就是说,春天早上梳头、晚上用淡盐水泡脚,能促进人体气血运行,保健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