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乌镇西栅一日游攻略

乌镇西栅一日游攻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乌镇西栅一日游攻略

乌镇西栅是一处备受游客喜欢的特色小镇,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里的白天带着一丝喧嚣,但是晚上的乌镇西栅确实人间烟火气最浓郁的时候,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游玩指南。

其实,乌镇的东栅与西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者各有其妙。尽管我与东栅有着曾经的文学情缘,然而西栅却也给我意外之喜。到乌镇旅游,体验其原汁原味水乡风貌、感受船游于街的浪漫、拍摄旅游美照、享受小资情调……

这一切都可以在西栅实现。但是请朋友们注意,前面我说的是“旅游”而非“旅行”。窃以为,“旅游”更多的是感观形式,观光享乐的成分更多;“旅行”则是更具个人意识的观察、思考,内心的诉求更多更高,它是打破常规生活的别有洞天。

旅行,不仅是享乐。旅行,更多的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磨炼、是觉醒,这是一个从天真的出世再认真的入世的过程。当日西栅,雨。体验来了,我们只能迎着风雨前行。

云层越来越厚,乌云越来越浓。细雨绵绵,衣袂飘飘。

迎着风、顶着伞,我们有些快意的走过木桥。

一座宏伟的、造型别致的建筑,有些冷峻的映入眼帘。这,就是木心美术馆。这应该是开启西栅的钥匙。其实我现在重新整理这一组片片时,内心就一直在激荡,深深被这座建筑的主人木心的文字与画作、精神与品质所感动。

据载:木心美术馆由贝聿铭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馆长为木心的学生:陈丹青。

这里,异常冷清。来去匆匆的人们呵,都在抓紧时间去逛那广域的西栅盛景,而匆匆忽略了这里。人们呵,实在不知:“这不仅是一座收藏过去时的美术馆,而且是向未来开放的精神指向和学术空间”。这里,收藏着一颗可贵的、有趣的灵魂。

据载:该馆致力于纪念和展示画家、作家木心先生(1927-2011) 的毕生心血与美学遗产。

这就是木心。“风啊、水啊、一顶桥”所在、所言的主人。一位将毕生精力融汇于东西方文化与美学艺术实践的画家、作家;一位出生于乌镇,逝世于乌镇的传奇性、戏剧性人物。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

一个从这里被迫逃离、然后悄然归来却又充满失望再次离开、晚年又被盛邀而归的人,其人生坎坷、内心沧桑有多少人能够明了?这个当年“归来的局外人”,仍是曾经那个少年吗?

传说中:木心先生去世前一年,临终卧床时,老人看到了美术馆设计方案,喃喃地说:“风啊、水啊、一顶桥。”

正如经历过牢狱之灾的木心所说:“艺术的伟大,是一种无言的伟大,抵挡住百般亵渎诅咒,保护着随之而伟大的艺术家。”一个艺术家因艺术遭受诸多不堪迫害,那是要多么坚韧的内心才能挺过来啊!无论母亲做错过什么,但木心身体里仍然流淌着母亲的血液,那是不变的至情。所以晚年木心毅然又回到了母亲的怀里。

据《佛说大乘金刚经论》记载:四句偈是"空心,空身,空性,空法"。木心据此为文,以对人生坎坷的慨叹。。。

“避秦重振笔 ,抖擞三百篇 ;问君胡能尔 ,向笑终无言;楼高清入骨 ,山远淡失巅 ;人道天连水,我意水接天”……这是人生何等至高的精神境界,与活得如此通透的生命体验?也许只有当一个人非凡卓绝之时,才会有如此胸襟与慨悟吧。

木心于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是的,无论你在生命历程中遇到了什么不测,知难而行的原动力,或许就是自信。我们默默走过一个个展厅,走过木心留下的艺术瑰宝,并聆听艺术家的生命回声。

有人说,木心一生面临两座塔:一个是生活中囚禁他的“雷峰塔”,一个是他内心营造的“象牙塔”。是的,当个体对现实的反抗无力无奈之时,能做的只有通过异常的方式让精神升华。这样的升华或许正是产生非凡人格与成就的必经之路。艺术家的作品在困惑中产生,也令天下阅读者诸多困惑。

木心的绘画和他的文学一样另类,属于“现代中国画”。木心常说自己是左手画画,右手写文章。

人们无法完全读懂木心,但分明感觉到了艺术家的勃勃心跳。苦难孕育了卓越!

走访过全国众多展馆,似乎都无法克服致命光照对拍摄的影响。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在展厅中,我赫然见到了巴尔扎克!这一位世界重量级文学巨匠高悬于乌镇这座馆藏展厅之上,渺小的我无比激动的仰视着他。这个伟人的作品《人间喜剧》被盛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深深影响过我青年时代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大家应该也不会太陌生的吧。

据说,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关于巴尔扎克的展览,其原始手稿,还有各国重要艺术家关于巴尔扎克的创作。

原来,我们幸运的遇上了一次特展:在当下中国最好的美术馆中《文学的舅舅:巴尔扎克》的特展。曾经是木心,一直视巴尔扎克为“文学舅舅”。我似乎明白了乌镇人的匠心:木心,属于乌镇;巴尔扎克,此时也属于了乌镇。一声舅舅,木心把巴尔扎克拉近了,乌镇人把十九世纪的法兰西也拉近了。中国文学与欧洲文学有了亲缘关系,真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木心在其《文学回忆录》中这样写到:我早年就感到自己有两个文学舅舅:大舅舅胖胖的,热气腾腾,神经病,就是巴尔扎克。二舅舅斯斯文文,要言不烦,言必中的,就是福楼拜。福楼拜家,我常去;巴尔扎克家,只能跳进院子,从后窗偷看看。

我竟然有些喜悦起来,原以为来西栅,也就是一个随访,现在我似乎触到了西栅的灵魂,不,应该是整个乌镇的灵魂。茅盾先生、木心先生……为乌镇,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如此丰厚的艺术思想养份。人类啊,仅有物质是不够的。乌镇人,通过木心抓住了人类的精神内核。我深以为: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人类太需要文学艺术的滋养了。

走出美术馆,顺道前行。乌镇正面临“利奇马”台风袭击……然而,游客仍然很多。

据悉:台风“利奇马”于8月10日在浙江温岭登陆,为超强台风级,最大风力16级,即52米/秒,最低气压930百帕

漫步的漫步,行船的行船。各自不同的悠然,让乌镇充满了暑期特有的喧嚣与欢乐。

遥想茅盾时代,木心时代……他们是如何于水乡徜徉,或写、或思、或画……乌镇给予了他们怎么样的灵感?

大量的经典明清建筑群,得到了乌镇人尽可能的保护与修复,令人无比赏心悦目。我的耳边又响起木心佳句:“风啊、水啊、一顶桥”……这既是对木心美术馆的概括,也是对乌镇的概括。真是精妙。

桥,就是江南水乡的灵魂。

船,就是江南水乡的生活常态。

巷,就是江南水乡的幽幽乡情。

面前出现一片紫,令人惊艳。西栅尚有这么一片美丽的后花园,实在令人喜悦。

传说中的西栅,不仅有浪漫,也这么的充满人间烟火气。

理发店,满满的怀旧的感觉。

著名的娱乐场所,此时里里外外也已经湿漉漉的了。

人道天连水,我意水连天……木心其高远境界一直浮现于我的眼前。此时 ,或许更是正解。

雨,越来越大。我们被困“乌镇邮局”处。这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邮局,早在唐朝乌镇商业就已经很发达了。因为京杭大运河的支流穿镇而过,所以那时乌镇的交通就很发达。清光绪年间开办“大清邮政”,于是乌镇邮局因其得天独厚的水运交通条件,应运而生。这让那时的乌镇就有了走向全国并世界的窗口。

乌镇西市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乌镇老邮局就位于西市河畔。

被雨帘罩着的邮局,其青砖清爽而有质感,它挺拔的屹立在风雨中。那漫天雨丝,如信笺上扑簌而下的泪珠,从光线柔静的云层里倾泻下来。邮局,承载着乌镇的历史与乌镇人的情感。

真想吃一碗吴妈馄饨呀……

来到乌镇,遇到一场暴风雨,其实是一场幸运。古镇被雨冲刷得很彻底,石板路很干净,墙壁润湿中似乎散发着木质的芳香。也有人们在雨中不紧不慢的行走。夫妻举着伞,手挽着手,更显一份情意。

女人在雨中漫步,似乎在享受一种惬意。坚实的青石板路,年久的磨合显得光亮平滑,古旧的门楣残雕和斑驳的漆痕昭示出时光的魅力。

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呢……眼前的绿植在风雨中飘摇着、欢畅着,好像更有了活力。

人们游性不减……举着伞,左顾右盼……

知秋:雨太大了,躲一下哦。 悠:好嘛好嘛。

知秋:雨越来越大,不能再走了。 悠:偏走偏走。

知秋:强女子,淋湿了哦。 悠:包包头的本本不湿就可以了。

(悠新画的三页手稿还是被入侵的雨水弄糊了一点)

冒雨而行的人很多,行在雨中,又是另一种情致。

暴雨如注,找得一个茶家,继续躲雨。这雨,下得如此认真。喝了一下午茶与咖啡,还得继续喝。透过窗户,看到急雨中的乌篷船从容慢行。人道天连水,我意水连天……品茗可以空心么?喝咖啡可以空性么?旅行,让我们真正放下了什么呢?

雨有些小了,人们急不可待的冲上街头、桥头……

我也欢快的冲了出去……享受一场雨中伦巴。

乌篷船又陆续出动……到乌镇来,怎能不行船呢?

水与桥是江南水乡最主要的基调,也是最为浓墨重彩的风景。

夜色阑珊,华灯初上……

青水碧连天,画船听雨眠……无论有多少游客,也不减乌镇的诗意与闲情。

夜船摇橹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无论白天与黑夜,也不减乌镇的厚重和沧桑。

流水轻漾,涟漪微荡,桥街相连,舟声悠悠……歌舞升平、轻笑浅语。

如盛世唐朝之重现……

灯笼啊,气球啊,行乐的人们啊……乌镇竭尽热情拥抱着远方而来的客人。

只有染房,没有了睛天里飘逸的蓝花花,空寂在无人的街头。

暴风雨又猛烈起来,人们在雨中凌乱,扶老携幼……向景区门口狂奔。

台风“利奇马”张扬着它的威力……

我们也随着人流挤出景区……人们,有的慌乱,有的很享受这一份盛夏难得的凉爽。

一切,流动而飘摇……好一幅台风中的至情至景。

狂风暴雨中,一切变形,计划也变形。

我们只能,听天命,于乌镇滞留。

“利奇马”与乌镇擦肩,人类只能为超强台风的驾到让路,任其肆虐。雨水如注,透过旅店的窗望去,一派茫茫水世界。景区关门,交通瘫痪。我们只能闭门酒店上网。

滞留的这一天,在街头寻得小吃,虽然是个烧饼店,但却是同乡大众点评小吃第一。做得精致,味道很美。这几天眼前满是苏帮菜徽菜,东坡肉、万山蹄、三白、蠏粉豆腐,还有腌肉、酸菜……确实不够适应。传统的美食,缺少用心的提升,或许是旅游期间更显粗糙吧。这一家小店,几种小吃都很有颜值、很有味道、很有些暧心。当初茅盾先生、木心先生一定也喜欢过这些传统小吃吧。或许最接地气之处,方更能孕育出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