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呛奶怎么办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宝宝呛奶的急救
新生婴儿很轻易吐奶,而吐奶最怕的是奶水由食道逆流到咽喉部时,在吸气的瞬间误入气管,即呛奶。而婴儿的神经系统刚刚发育,一些反射还很薄弱,他们不能把呛入呼吸道的奶咳出。
于是,常因奶液对气道机械性阻塞而发生窒息。同时婴儿的大脑细胞对氧气十分敏感,若停止供氧5分钟,即可死亡,所以,呛奶很可能会发生婴儿猝死的悲剧。
家长们如何把握分秒抢救自己呛奶的宝宝呢?
稍微的溢奶、吐奶,宝宝自己会调适呼吸及吞咽动作,不会吸入气管,只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状况及肤色即可。
假如大量吐奶,首先,应迅速将宝宝脸侧向一边,以免吐出物向后流入咽喉及气管。
然后,把手帕缠在手指伸入口腔中,甚至咽喉,将吐、溢出的奶水食物快速清理出来,以保持呼吸道顺畅,然后用小棉花棒清理鼻孔。
假如宝宝憋气不呼吸或脸色变暗时,表示吐出物可能已进入气管了,使其俯卧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用力拍打背部四五次,使其能咳出。
假如仍无效,马上夹或捏刺激脚底板,使宝宝因疼痛而哭,加大呼吸,此时最重要的是让他吸氧入肺,而不是在浪费时间想如何把异物取出。
在以上过程中,宝宝应同时送往医院检查。假如呛奶后宝宝呼吸很顺畅,最好还是想办法让他再用力哭一下,以观察哭时的吸氧及吐气动作,看有无任何异常,如声音变调微弱、吸气困难、严重凹胸等,如有应即送医院。
假如宝宝哭声宏亮,中气十足、脸色红润,则表示无大碍。
对常吐奶的婴儿,父母应加强观察,并适当抬高床头,让婴儿侧卧。哺乳或喂奶时,都应让头部略高,喂完奶后,再把婴儿抱立起来,轻拍后背,直到打嗝后再放回床上。
夜间应定期观察婴儿,是否发生吐奶,呼吸与睡姿如何等。另外,妈妈在给婴儿喂奶时,应防止奶头堵住婴儿的口、鼻,导致窒息。
2宝宝呛奶怎么办
1.体位引流。如果呛奶程度较轻(宝宝有咳嗽,但是没有面色发紫的表现),将宝宝脸侧向一边,用空掌心拍宝宝的后背。
如果宝宝呛奶的程度较重(有面色发紫的表现),应让其俯卧在大人腿上,上身前倾45—60度,并用力拍打背部四五次,利于气管内的奶引流出来。
2.清除口腔的异物,可用手指缠纱布(紧急情况可用手帕、湿纸巾等)伸入宝宝口腔,将其中的奶汁清除,避免吸气时再次将奶汁吸入气管。
3.观察宝宝的哭声和面色,如果宝宝没有哭声且面色发紫,提示其情况非常危险,在拨打120求救的时候,也要给宝宝做初步的心肺复苏。
为了避免宝宝呛奶,在喂奶过程中应该注意:
1.喂奶姿势要“三贴”:婴儿的嘴及下颌部紧贴妈妈乳房、妈妈与孩子胸贴胸、腹部紧贴腹部。
2.注意喂奶的速度和量,如果妈妈的奶水多,可用手指夹住乳房或乳头以控制奶的速度,宝宝一次吃奶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
3宝宝呛奶窒息的原因
婴儿吐奶时,由于会厌活塞盖运动失灵,没有把气管口盖严,奶汁误入了气管,叫做“呛奶。
宝宝呛奶窒息的原因是什么呢?
婴儿呛奶是咽喉活塞——会厌失灵造成。
会厌在食道与气道交汇处,会厌是这个交叉路口指挥食物和空气分流的一个特殊组织结构,好像一个带折叶的盖子,能灵活地掀开和盖住声门气管。当呼吸或说话时,会厌向上张开,使喉腔开放,气体自由出入;当咽东西时,会厌向下,盖住气管,使东西不至进入气管内只能进入食道。那么是什么指挥会厌呢?
当然是人体神经系统通过吞咽反射等一系列复杂肌群活动来完成。新生儿、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造成会厌失灵,而呛奶就是其主要表现。
呛奶窒息的婴儿可出现颜面青紫、全身抽动、呼吸不规则,吐出奶液或泡沫、鲜血、黑水等。
婴儿的大脑细胞对氧气十分敏感,如抢救不及时极易造成婴儿猝死。
因为严重窒息,完全不能呼吸,婴儿几乎没有入院急救的机会,急诊科专家提醒各位家长只能争分夺秒立即抢救。
在上述家庭抢救的同时,拨打120呼救,或准备急送医院抢救。
4爱呛奶的孩子要提防先心病
齐女士36岁时生下了唯一的宝宝。可是最近,齐女士的孩子连续发烧两个月左右,而且时不时表情痛苦地抱着大腿。
更可怕的是,齐女士的孩子嘴唇和手指甲呈现出可怕的紫色。
朱鲜阳告诉记者,齐女士的宝宝很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即“先心病”。而随着高龄产妇、高龄父亲的日益增多,辽沈地区患“先心病”的孩子正逐年增加。
爸爸或妈妈年龄大,孩子易患“先心病”
女性在怀孕2周到3个半月内要避免感染。因为这一时间段正是孩子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如若母亲此时患上感冒,就特别容易导致孩子畸形。而先心病正是婴儿心脏畸形所致。
孩子的妈妈年纪偏大或爸爸年纪偏大都有可能患上先心病。
一般来说,女性超过35岁或男性超过40岁要小孩,胎儿的畸形率就比较高。
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病房里,这样的例子特别多。同时,女性在怀孕期间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或经受放射线照射也容易导致孩子患先心病。
体重不长、呛奶、易咳嗽的孩子要小心
一部分患有先心病的孩子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有嘴唇、手指和脚趾发紫的症状,这时家长倒容易提高警惕。
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没有这种“紫绀”现象,家长也觉得孩子挺正常,结果病情就这样被“隐蔽”了。
其实对于这部分家长来说,若发现孩子呼吸道反复感染、喂奶易呛、爱咳嗽、不长体重时,就应该提高警惕了。
很多家长因为感觉“从前孩子总有病,现在孩子没有病”而暗自高兴。其实,这有可能是先心病严重的一种表现,因此不要盲目乐观。
另外,一些被查出有先心病的孩子要趁早治疗,千万不要“等长大了再说”。
因为对于先心病而言,几岁最好治,十几岁难治,而成年之后则几乎不能治了。而且对于一些患有常见先心病的孩子来说,接受内科介入治疗后只要3到5天就能出院了,伤害非常小。
5小儿呛奶呛出中耳炎
案例再现
家住宽城区的小刘夫妇几个月前喜得千金,但初为人父人母的快乐很快被担忧和害怕代替。
据了解,孩子出生后一直很健康,饭量、睡觉也都正常。
最近不知怎么了,小家伙不肯喝奶了,还日夜不停地哭,弄得一家人急得团团转。
到医院一检查才得知,孩子患了中耳炎。
小刘夫妇很纳闷: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得中耳炎?医生问:孩子有没有呛过奶?经医生提醒,孩子几天前确实呛奶了。
小儿易患中耳炎
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其原因与小儿的耳部解剖、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婴幼儿时期,不但中耳结构不坚固,咽鼓管的发育也不完善,咽鼓管又短又直,管腔比较宽,咽鼓管的生理性狭窄处还没有形成,管道接近水平位,这样,咽鼓管的另一端即鼻咽部开口端就几乎与鼻底相平。
由于咽鼓管的这一特点,婴儿患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的细菌很容易沿着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症。由于这一特点,也使哺乳的婴儿易患中耳炎,如在平卧位给婴儿哺乳时,尤其是哺喂太多、太急,发生呛奶,可使奶液进入中耳。此外,新生儿生下来开始吸气和啼哭时,鼻咽部的羊水或粘液有可能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也可造成只有几天或一周的新生儿患急性中耳炎。
中耳炎不治 隐患多多
长春长庚耳鼻喉医院周教授介绍说,除增殖体炎症肿胀累及咽鼓管这个原因外,增殖体的肥大、鼻咽部的肿瘤、鼻后孔息肉、下鼻甲肥大、鼻咽粘连等疾患都可引起咽鼓管机械性受压,发生堵塞,引起中耳炎;
另外,擤鼻涕的方式不正确,当伤风感冒,鼻堵,鼻涕多时,如擤鼻用力过猛,鼻腔分泌物可被挤入咽鼓管内,继而进入中耳腔也可引起中耳炎。
小儿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各种严重的颅内(耳源性脑膜炎、耳源性脑脓肿等)、颅外(耳后骨膜下脓肿等)并发病,又是敌聋的常见原因之一,威胁着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可忽视。
结合小孩子的实际情况,医生给他做了保守治疗,消炎止疼控制进一步的感染。小刘夫妇终于可以放下心了。
小贴士:婴幼儿要抱起来喂哺,人工喂养儿喂哺时不要太多、太急。喂哺时图省事让婴儿平卧,或人工喂养时喂奶过多、过急,使婴儿来不及吞咽而呛咳,均可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
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感冒鼻分泌物较多时,切勿同时捏住双测鼻孔擤鼻涕,要先擤一侧鼻孔,再擤另一侧鼻孔,以防鼻涕和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