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看云识天气复习测试新人教版一基础知识积累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课文《看云识天气》的导学案
篇一: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NO:710402-1 班级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提高搜索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关注自然、热爱科学。4.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习积累。
5. 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使用说明
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段意和段落之间的联系。进而理清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一、自主学习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绫纱( ) 绸幕( ) 弥漫( ) 峰峦( ) 轻盈( ) 鳞波( )谚语( )日晕( )崩塌( )( ) 2、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奔 bēn( ) 薄 báo( ) ban( ) bó ( ) b ( )
3、形似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高sǒng juǎn 云 鱼lín sǒng 恿 证quàn 波光lín lín
4、判断题
(1)虹是好天气的标志。( ) (2)云的形状可以影响天气。( ) (3)日华或月华只要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天气则会变好。( ) (4)看云识天气是生活常识,是有科学依据的。( ) (5)卷云和卷积云位置最接近。( ) 5、选择题
(1)刚刚下过雨,那么雨前最可能出现的云是( )
A.薄云 B.低而厚的云 C.卷云 D.高积云 E.积雨云
(2)月华的光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会( )
A.变阴 B.变晴 C.不变 D.都可能.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 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 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研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表一:晴天云简表
2、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3、观察这一个月的云,并做好记录,来看看云与天气的变化关系。
篇二:看云识天气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学习难点】
1、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3、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自主预习案】
1、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课内探究案】
一、 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的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1.复习思考。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____
2.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习提问。
(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检测案】
1、给下列字注音。
燚yí 霎shà 刹chà(那) 晕yùn(圈) 盈yíng
2、解释下列词语。
峦:__________ 点缀:____
轻盈:_______ 姿态万千:_______
弥漫:_________
3、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分层?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近几年来,有关酸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酸雨对我国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②什么是酸雨呢?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来清除它的危害呢?
③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稀硫酸和稀硝酸,另外还有有机酸。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
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对流层后,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在暖湿静风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氮氧化物富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而形成硫酸、亚硫酸或硝酸、亚硝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酸雨。
④酸雨给森林、土壤、湖泊、农作物等带来巨大危害,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
⑤酸雨破坏植物气孔,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林木的大面积死亡。欧洲、北美、亚洲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林木受酸雨危害枯萎或死亡,江苏、浙江等省森林受害面积达128万多公顷,每年林材损失达6亿元,生态效益损失更高达54亿元。
⑥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中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
⑦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质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物难以生存。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湖泊正变成生物难以生存的“死湖”。
⑧酸雨对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令人吃惊。世界上许多千古不朽的建筑物、雕像等,被酸雨腐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像希腊的雅典女神、意大利科洛西姆斗兽场、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卢沟桥上的石狮等等,数千年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在数十年间成了酸雨的牺牲品。
⑨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科学家们测算,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等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几十倍,人类在饮用这种水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含酸的空气也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例如,巴西的库巴坦布有20%的居民因受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高达38%。
⑩防治酸雨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的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应尽快改变我国对能源利用的传统方式,加快对煤炭液化、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及生产步伐,加强二氧化硫的排放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环保投入,治理酸雨污染,防止酸雨扩大;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开发低污染新能源,特别是在水能丰富而酸雨危害严重的西南地区加快水能的开发??
111998年初我国提出“向酸雨宣战”,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理,一些污染重灾区如重庆、沈阳等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扼杀这个来自空中的“杀手”,我们的天空会更蓝。
4、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l)千疮百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牺牲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及文章的思路。 2.运用比喻的妙处以及相关说明方法的学习。 3.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知识链接】
一、 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 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四、说明方法。
1、举例子: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分类别: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作用:将?(对象)分成哪几类,具体解说了?(对象的特征),从而达到条理清楚,准确说明的作用。
3、列数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