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村上春树一直被吵着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与其说是村上春树的诺奖之旅,不如说是村上春树的被诺奖之旅。
村上春树每次都会成为诺贝尔奖的热门话题,其实是因为,在一众被媒体拱上所谓的“诺奖热门排行榜“的作家中,村上春树是读者最熟悉的。不信,看看今年的这些热门作家,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阿尔巴尼亚小说家伊斯梅尔·卡达莱、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包括最后得奖的石黑一雄。非资深纯文学爱好者,真的能一秒钟说出他们的代表作吗?但是只要是个读书人,至少都能说出一两部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诸如《挪威的森林》《1Q84》等。
媒体毕竟是追求流量的,写一篇恩古吉·瓦·提安哥的深度报道,你也许瞄一眼标题,根本都不会点开,但是,标题如果换成“村上春树继续领跑诺贝尔文学奖”“,”小李子都得奖了,村上春树离得奖还远吗?”之类的,兼具文化性和娱乐性,点击率刷刷地就上来了。毕竟,人家的书你不一定读,但人家是当之无愧的流量王啊!
事实上,村上春树的书不只在日本国内和中国畅销,还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各种销售热潮,长期占据各个国家的畅销书排行榜。而并非每个纯文学作家的书都会有此殊遇。而成为畅销书,进入大众视野,势必会被更多地讨论、批评和争议,这是作家必须承受的。
在村上春树的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村上春树自己就坦言——
我在成为作家、定期出书之后,学到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不管你写什么、怎么写,最终都难免被人家说三道四。比如写个长篇小说,就会有人说:“太长了,显得冗繁,只要一半分量就足够把故事写完了”,诸如此类。写个短一些的,又有人说:“内容肤浅,漏洞百出,明显偷工减料”。同一部小说在这个地方被说成“重复相同的故事,陈旧老套,枯燥乏味”,可换个地方又被说成“还是前一部作品好,新的手法白忙活了”。想一想,其实从二十五年前开始,我就一直被人家说到今天:“村上落后于当今的时代,他已经完蛋了。”
时间能证明很多事情,这个被读者判断“落后于当今时代”的人,一直还在笔耕不辍,每一部作品出炉,都会引发热读和热议。事实上,他并没有落后于当今时代,就算说不上领先于时代,至少也是在和时代同行。
舆论的喧嚣是舆论的,每个人的阅读口味千差万别,村上本人大概也为每年都被诺奖捆绑,没来由的成为一个“长跑者”感到困扰,但就像他说的那样——
假如读者能从我的作品中,感受到一星半点像温泉浴那般深刻的暖意,那可真是令人喜悦的事。不管周围的人说什么,都无关紧要。对作者来说,抑或对读者来说,胜过真实感受的基准,在什么地方都不存在。
村上先生的诺奖之旅,在中国似乎是被一些中国人抬着去的。好像不抬,就对不起他了。
不知道国外有没有这样的每年一抬?
说起来挺无厘头的,一帮闲来无事的中国人,每年例行公事的抬着一个外国人去“领奖”,为此各色人等纷纷粉墨登场,煞有介事的“分析讨论”一番。
在世界文学史上,只怕独一无二吧?
有那个闲功夫,不妨去干点正事。就算捡一个路边的烟头,也多了一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