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快答

输导体系的分类

输导体系的分类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输导体系的分类

油气输导体系是油气运移的三维通道网络,是由连接烃源岩与圈闭的各种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它作为油气成藏过程中连接烃源岩与圈闭之间的 “桥梁与纽带”,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含油气盆地内各种圈闭最终能否成为油气藏及油气聚集的数量,而且还决定着油气在地下向何处运移、在何处成藏、成藏规模及成藏类型 (姜建群,2000;付广等,2001)。

对油气输导体系的认识实际上是与油气运移研究密切相关的,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认为油气顺着三种界面发生运移,即断层、不整合面和砂体,运移方式有垂向运移和水平运移或横向运移两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气在输导层中的行为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油气二次运移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证明,油气二次运移只通过局限的优势通道进行,油气运移空间可能只占据整个输导层的1%~10%。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这一中间过程和路径,并把整个中间过程作为一个体系或系统来看待,即油气输导系统或输导体系。

由于地质情况和研究的目的不同,众多地质学者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输导体系分类方案。例如,谢泰俊等 (1997)在研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时,根据不同类型通道在运移中的作用和具体地质情况,划分了4类运移通道体系,包括以断裂带为主的运移通道体系、与古构造脊相关的运移通道体系、与活动热流体底辟作用相关的通道体系及与不整合有关的运移通道体系。张照录 (2000)提出输导体系可按油气运移主干道的不同分为断层型、输导层型、裂隙型和不整合面型4种基本类型。赵忠新 (2002)从逻辑上将输导系统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分别为砂岩透镜体型输导系统、岩性型输导系统、断层型输导系统、输导层型输导系统、不整合面型输导系统和裂缝型输导系统。张卫海等 (2003)以油气运移主输导层划分大类,以运移 (微观)通道划分具体类型,并结合影响油气运移的地质要素和作用进行综合分类。首先根据储集层、断层和不整合面基本的输导层,划分出储集层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不整合输导体系3大类,再根据运移通道的类型进一步划分出8种基本输导体系类型,它们具有特定的运移通道类型和运移控制因素。卓勤功(2005)提出按照输导体系分类结构、有效性、识别难易三种方案进行分类。该研究成果无疑推动了输导体系分类研究,但是后两种方案操作性难度较大,在地质研究中应用较少。总体上,按油气运移的输导层或者输导层组合方式不同,对输导体系划分为单一类型和复合型,复合型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砂体-断层、砂体-不整合面、不整合面-断层的简单组合以及砂体-断层-不整合面的复杂组合。

一般情况,输导体系分类以构成要素类型划分,能够更好地分析其与油气藏的关系。根据车排子凸起地质特征,将输导体系划分为储集岩体、断裂、不整合和复式输导体系四大类 (表7-1)。

表7-1 车排子地区输导体系分类简表1.砂体输导体系

沉积盆地内粗碎屑砂体构成的盆地充填中骨架沉积体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之一。骨架砂体如三角洲砂体、扇三角洲砂体、滨岸砂体、浊积水道砂体等均具有良好的孔隙、渗透性能,是沉积盆地内发育的重要输导体。当烃类从烃源岩进入骨架砂体后,就以两相或三相流体的形式,沿骨架砂体输导体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车排子凸起各种类型砂体发育,例如新近系沙湾组一段的高孔渗的厚层砂体。

2.断裂输导体系

不同规模的断层及其伴生裂缝体系是油气运移最重要的输导通道之一,也是油气地质研究中的难点问题。断裂性质、发育规模、走向、活动期和配置关系对油气运移皆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断裂输导性的判别主要从这几方面分析。车排子凸起带不同成因、规模、走向的断裂发育,是油气垂向调整的重要通道,例如红车断裂带和艾卡断裂带。

3.不整合面输导体系

不整合面输导性主要是从不整合类型、产状、不整合面渗透性岩层结构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车排子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地层遭受严重剥蚀,不整合面众多,几乎所有大的地层界线皆为不整合面,而在凸起区更是存在石炭系顶面风化壳、C/J、C/K、J/K、K/E、E/N 等多个大的不整合面,而白垩系内部各层组以及新近系沙湾组与塔西河组之间的界线也为不整合接触,这些不整合面可以成为该区重要的油气横向运移通道。

4.复式输导体系类型

在一个含油气系统中,输导体系并非只有单一类型,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过程可能先后经过不同类型的输导体系。这些输导体系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可以统一称为复式输导体系。断裂、不整合面、沙湾组下段厚砂层在车排子凸起区的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事实上这几种输导要素均不是单独起作用,经过有效配置和组合,形成车排子凸起区复式输导体系,共同支持远距离油气高效输导和快速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