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受良是怎么到台湾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请见以下文章
大陈岛撤退是发生在民国四十四年(1955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在美国第七舰队护航下将目前属於浙江省台州列岛的大陈岛上的18,000多名居民(居民包含上下大陈岛、渔山列岛与南麂列岛等)全部撤退到台湾的作战计画,这批「移民」登陆后,因「义无反顾」、「摧家毁舍」,选择追随国军来台,故被称为「大陈义胞」。
背景
1949年,国共内战情势逐渐明朗,中华民国政府失去中国大陆的治权,退守到西南山地与东南沿海的岛屿一带,继续进行作战。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进军沿海岛屿。春、夏之际,攻陷舟山群岛及海南岛,加上西南山区的部队逐步退到泰缅边境,国军仅有固守台湾及金马与浙东诸岛,并发动沿海的游击突袭战术,来牵制干扰解放军。
1950年韩战爆发,解放军将驻防在东南沿海的兵力移往朝鲜半岛,使得大陈岛等东南沿海岛屿所受威胁大减,获得稍微喘息的机会。
1953年韩战停战,解放军开始将重心从朝鲜半岛移到台湾问题上,东南沿海岛屿是解放军首先要处理的地区。
1954年9月3日,解放军对金门发动大规模的炮战九三炮战,引发第一次台海危机。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突击一江山岛,在激战一日过后,攻下一江山岛。由於一江山岛是大陈岛的屏障,在失去一江山岛后,大陈岛的防守也相对困难很多,加上以距离而论,台湾到大陈岛的距离较到中国大陆远,在物资补给上相对不易,解放军的米格-15战斗机在当地拥有空中优势,而国府方面也与美国签署《中美共同防御条约》,而金门、马祖及大陈岛都不在共同防御的范围之内(防御范围仅限於台湾与澎湖),经过多方评估后,最后国民政府决定主动撤离大陈岛,将大陈岛上的居民与军队全数迁移至台湾,加强巩固对台湾本岛的防守。
[编辑] 过程
国府决定大陈撤退后,国防部将撤退行动命名为金刚计划,由美国第七舰队和国军合力进行大陈岛上军民的撤退行动。 1955年2月8日,政府开始进行第一批的居民与军队的撤离,由蒋经国负责指挥进行相关行动。撤离的行动一共进行了四天,至2月11日完成最后一批居民与军队的撤离,此时大陈岛上已无居民,蒋经国亲自降下了大陈岛上的最后一面中华民国国旗后,离开该地并裁撤中华民国浙江省政府。离开的同时,当时的国防部长俞大维将军决定要让解放军来尝苦头,却遭到一旁美国海军将领蔡斯将军的反对。俞部长对蔡斯将军说:「解放军屡屡让我军吃亏,我方已决定反击,烦请转告华盛顿!」於是就在倒数第三批的撤退部队和军民的船只群纷纷向解放军的集结地开火,连步枪和机枪都用,直到完成撤退。
过程中,美国主要负责大陈岛上居民的撤离,并协助航行路线的防卫,由於美国的协助,使得撤离行动得以和平顺利的进行与落幕。总计大陈岛四天一共撤离了全数大约28,000名的居民与军队,其中居民前往台湾安置,军人则移防至金门、马祖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认为:台湾当局政府在撤退的过程中,对岛上设施进行了极大的破坏,不仅埋设了大量地雷,还将大陈岛变成了一片火海。等到解放军登陆大陈岛,只见到满目疮痍,只找到一位老人和一条狗。直到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动员人民上岛垦荒,才让大陈岛恢复了生机。
^
^
^
但是中华民国(台湾)政府却矢口否认,并认为这是解放军自己做的,还要推给中华民国(台湾)政府。这争议一直吵了20多年,双方都说有证据是对方做的。
[编辑] 来台后
撤离的大陈居民先是都在基隆港上岸,而后在基隆停留大约一至两个星期后,政府按渔、农、工、商等志愿名额协助义胞登记职别,再陆续安排分发安置到全台湾各地,包括宜兰、花莲、台东、高雄、屏东、桃园、台北都有大陈岛的居民被安置,而他们的后代更是散布在全台各地。今天在台湾仍可以见到「大陈新村」、「一江新村」等安置大陈居民的地方所在。
为表扬他们对中华民国政府与反共立场的支持,这批撤离的居民在当时多被称为「大陈义胞」。由於他们的命运曾与中华民国政府紧紧结合,来台后的大陈居民大多对当时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及蒋家有著很强烈的情感认同,日后投效军旅、公务者不在少数。而在大陈居民的居住区更是有人修建「蒋公庙」,庙内祭拜蒋中正,以表达对蒋家的感恩,其中以高雄市旗津区大陈新村的「蒋公感恩堂」最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