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性近习远。
人性论介绍:
儒家关于人的本质、基本属性的理论。自孔子开始,儒家基本上是以人伦道德的自觉能动性为人类的本质属性、本性。在春秋时期出现的重“人”和重“民”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孔子率先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一关于人性问题的论点、命题。
并从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和相异的习俗两个方面来界定他的人性主张,不仅肯定了人与人之间有着相近的共同的本性,也意识到人后天形成的相异习俗对其本性的作用。这就为他的仁学思想和后来的儒家人性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介绍: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主要影响:
1、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2、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