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快答

红军长征故事

红军长征故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红军长征故事

《红军长征记》——亲历者最初的记叙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而闻名于世。这是最早向外部世界介绍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书。这本书很多素材取自《红军长征记》中的回忆文章。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珍藏着一本朱德签名的《红军长征记》,是埃德加·斯诺先生捐赠的。

1936年下半年,红军刚在陕北站稳脚跟,毛z东就号召写红军长征的回忆。8月5日,毛z东和军委总zz政zz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经三个月,到10月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约50万字。恰著名左翼作家丁玲此时已到达陕北,她和另一个著名的左翼文化人,参加过长征的成仿吾,一起参加了文稿的编辑工作,而全部工作则由军委总zz政zz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负责,最后由徐梦秋统稿,至1937年2月22日完成,共收有回忆文章100篇,歌曲10首以及附录等,朱德题写了书名,是为《红军长征记》(又名《两万五千里》)。

书中作者个个大名鼎鼎。有董必武的《出发前》?《从毛儿盖到班佑》?《夜行军》?《长征中的女英雄》;杨成武的《突破天险的腊子口》;张云逸的《聂都游击队的记述》;耿飚的《由临武至道州》;莫文骅的《在重围中》;谭政的《最后的一道封锁线》?《向赤水前进》;陆定一的《老山界》?《榜罗镇》;刘亚楼的《渡乌江》;彭雪枫的《娄山关前后》;舒同的《芦花运粮》?《遵义追击》;陈士榘的《三过遵义》;萧华的《南渡乌江》;邓华的《北盘江》;王首道的《长征中九军团支队的段片》;李一氓的《从金沙江到大渡河》;黄镇的《长征中的红五军团》?《回占宝兴》、张爱萍的《从两河口到马蹄街》、以及曾三?艾平?陈明?郭滴人?张山震?李雪山?王辉球?廖智高?罗华生?熊伯涛?贾拓夫等44人的文章?歌曲有陆定一和贾拓夫的《长征歌》;陆定一和戈丽的《红军入川歌》;陆定一和黄镇的《打骑兵歌》;陆定一的《两大主力会合歌》;彭加伦的《渡金沙江胜利歌》等?

书中文章写于长征刚结束不久1936年,作者对刚过去的事记忆犹新。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编者和作者思想上还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似后来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写作要求的影响,是迄今为止,所有有关长征回忆的最初形态,很真实,很质朴,主题就是革zz命的英雄主义。同时也留下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村镇等多种情况的首次记录?史料价值极高,后来对长征的歌颂描写大都取之于此。

《红军长征记》整理完毕后,一直未能正式刊行,直到1942年11月20日才作为“党zz内参考资料”,由总政治部少量印刷,并要求“接到本书的同志妥为保存,不得转借他人,不准再行翻印。斯若捐赠的大概是这个版本,国内亦很希有。 1954年,中zz宣zz部党zz史资料室将此书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内部发行的《党zz史资料》上分三期发表。这一次的刊印,最重要的变化是删除了何涤宙的《遵义日记》、李月波的《我失联络》、莫休的《一天》等5篇。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选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仅收入了1942年版的51篇,也没有收入何涤宙的《遵义日记》等5篇

在人们的认知印象中,长征的红军战士每天冒着枪林弹雨,食不果腹,吃草根、啃树皮。但过贵州,畅饮茅台酒,进云南,大啖宣威火腿,也是有的。何涤宙的《遵义日记》详细写到他在遵义的十天,既有去学校进行革zzz命宣传,又有红军干部和遵义学生打篮球比赛,跳舞联欢,处处真实可信。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也是红军长征中占领的唯一的中等城市,张闻天特别要求红军战士和干部在进城前要穿上鞋子。《遵义日记》还写了干部团(红军大学)的几个红军干部在1935年初进入遵义城后的十天里,经常去饭店点菜吃饭,而店主因生意太好,炒辣鸡的质量越做越差;作者还利用空闲时间,把组织分配的打土豪获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缝店改做皮衣,被贪小利的裁缝偷工减料,生了一肚子的气。反而对决定红军和革zz命前途命运转折的遵义会议,何涤宙的文章一字没写。其实这很自然,因为作为红军的中下层干部,当时完全不知中zzcz央上层的分歧和斗争,要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还得在这之后。

红军长征艰苦卓绝是事实,特别是过草地的那一段,红军战士牺牲最多,在川西北藏区,也是红军粮食极度短缺的最艰苦的阶段。到达哈达铺,红三军团只剩两千多人,彭德怀在对原三军团干部战士讲话时,流下了眼泪;此时,由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整编的陕甘支队只有14000人,而到达吴起镇时只剩下7200人。

长征结束后,毛z东发话,凡不是党zz员者,一律入zz党。抗战爆发后,老红军成为革zz命的种子,是党和军队的精华,最受重用。解放后党zzz政zz军领导干部的主要是他们。参加过长征被打成右派的,只有冯雪峰等极个别文职干部。1969年4月,毛z在zzz共九大上还说:张闻天、博古、王稼祥是吃过苦的,和当时在国外的王明是不一样的。

《红军长征记》,如今以《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的书名,已由中zzz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54年删去的何涤宙《遵义日记》等5篇已全部补上。

《长征》是由唐国强执导,刘劲、陈道明、王伍福等主演的红色电视剧。该剧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自己翻翻小学语文课本,曾经何时自己看完还满怀悲愤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