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快答

假如楚魏开战魏国会不会包围陈郢威胁楚王割地?

假如楚魏开战魏国会不会包围陈郢威胁楚王割地?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假如楚魏开战魏国会不会包围陈郢威胁楚王割地?

谈什么会不会呢?只看能不能好不好?只要能,为什么不会?如果不能,又怎么会?

如果魏国能够做上霸主的位子,击溃楚国,逼其割让陈郢是可能的。

但陈郢不是一般的城市,楚与魏之间,互有胜负,魏想让楚割地求和,恐怕也是很困难的事。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以下回答仅作为个人观点。

我认为楚魏开战,魏国围困陈郢,楚国极有可能割地赔偿。

首先我们要知道,陈郢在哪里,陈郢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公元前278年,也就是楚倾襄王二十一年时,楚国迁都于陈,犹豫楚国新都城都称为“郢”,所以史称“陈郢”。

其次,陈郢要作为能够被魏国威胁的对象,我们这里就已经默认了陈郢此时已经作为楚国的都城了。也就是说这个“楚魏开战”的时间点应该是在公元前279年到前253年这26年之间。

我们先来看看魏国情况。

众所周知,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的军事第一大国,可谓风光一时,但是自从马陵之战,魏国国力衰弱,从第一强国沦落为二流国家,按道理来说刚才提到的那个时间段,楚国应该是不怕魏国的,但是呢,战国末期,魏国出现了一个回光返照的现象,也就是在魏安厘王(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43面)时期,趁赵秦两国两家两败俱伤,进入蛰伏期,“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淮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可谓风光无限,仿佛一下子回到那个实力鼎盛时期,连司马迁都在《史记》里用“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来形容此时“东山再起”的魏国。

而这个时候的楚国呢?

楚倾襄王时期,秦国就多次伐楚,拔西陵、巫、黔中等地,公元前278年更是攻入楚都郢城,楚国的王族夷陵都被烧毁了。这个时候的楚国核心的江汉平原与三峡地区全部都是秦人的领土,楚国元气大伤,亡国无日,再也不是那个“方圆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大国家了。而且这个时候的楚国朝政被贵族把持,楚王权力被架空,屈景昭三大家族压制其他底层家族,使得楚国后期几乎没有什么杰出人才,楚国国家机器运转不下去了。同时上面也提到了“淮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所以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楚国应该是打不过魏国的。

总结: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到,陈郢位于楚北部边境,距离魏国边境极近,楚国在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什么战略纵深,所以很容易被围困,而一旦国都被围困,加上此时楚国实力不如魏国,楚国很可能会选择割地赔偿,甚至再度迁都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并且无法改变的事实。不管事实是有多残酷和不合理,但是它就是真实的存在。

假如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如果后人真的能够吸取前人的教训,并且保证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的话,那中国就不会经历几千年的战争。历史的一幕一幕总是在重演,只是更改了时间,地点人物而已。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说电话诈骗,或者说电话骗局。这些骗局你在电视新闻上正常会看到,但是为什么还是会有人上当受骗呢?按照道理说有一个人受骗了,然后都上新闻了,大家也看到这个新闻了,最后看到这个新闻的人还是受骗了,他为什么不吸取教训呢?

因为不是自己跳过的坑,自己没有受到血淋淋的教训,只是在旁边光看别人掉到坑里,是没有痛彻心扉的感觉的,而且你还会笑别人傻认为自己很聪明,自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其实一般犯错误的都是聪明人,所以社会上有一句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你把别人惨痛的教训当做一个笑话或者一个故事来看,没有做到学以致用,直到有一天自己掉到坑里,才能明白到底有多坑。

历史和各种事件其实一直在循环发生,换汤不换药,唯一变化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但其实权利斗争,利益冲突,爱情角逐是永远恒古不变的。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韩信被吕后杀死,于是有了千古名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那么后人知不知道韩信的故事呢?肯定是知道的,比如说为朱元璋打天下的人那些人不知道韩信的故事吗?肯定是知道的,可是他们还是卖命的为朱元璋打天下,最后还被朱元璋杀掉了,很多人都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实际上他们都是被别人掌控的一枚棋子而已。

历史不需要假如,历史就是一直在循环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