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带来中国什么新气息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创办近代工业
近代工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两个方面。
(二)引进人才
由于中国近代科学和工业都不是在国内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进的水平与国内的基础有很大距离,这样,仅有先进设备还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只有技术与设备结合才能发挥效益。因此,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还引进雇佣一批外国科技人才,“所望内地员匠学其器而精通其意,久之自能运用,转相传习,乃为经久之道”(《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17卷,第16页。)。
(三)发展了工人队伍
在洋务运动35年中,中国工业无产者由“微量元素”发展壮大为约具有近10万人的产业无产阶级队伍。当然,70年代中国商办企业的兴起也产生了一部分工人,但这些企业大都为轻工业,在造成产业大军上是不及洋务派所创办的重工业的。如果没有洋务运动,中国资产阶级,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诞生和发展的时间可能会拖得更晚。
(四)创办新式学校学堂
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旧的学堂不能适应洋务事业的需要。在洋务运动兴起的同时,洋务派就设立了近似近代学校的同文馆和上海广方言馆、粤同文馆。随后又有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的上海机器学堂(1861),福建马尾造船厂附设的福建船政学堂(1866),天津的电报学堂(1879),上海的电报学堂(1866)等。
(五)派遣留学生
中国近代留学并非从洋务运动开始,此前已有容闳等人赴美留学,但人数极少,而且仅是民间自发的个人行动,清政府既不过问,更不支持。洋务运动兴起以后,与在国内兴办学堂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1870年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派留学生出国,得到清廷批准,并于1872年派出首批留学幼童30名。此后又于1873年、1874年、1875年相继派出三批留学幼童。
(六)翻译西书
洋务运动兴起之前,林则徐、魏源等人已有“睁开眼睛向外看”的尝试,但对外界的了解微乎其微。洋务运动兴起后,了解西方国家情况成为迫切需要,而翻译西书,则是适应这种需要的重要途径。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都先后翻译了一批西书。
(七)创办报刊
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而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报刊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