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快答

原来诸葛亮是刘表的人:三顾茅庐的真相

原来诸葛亮是刘表的人:三顾茅庐的真相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原来诸葛亮是刘表的人:三顾茅庐的真相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典故,也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的君臣佳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不过,真的是如《三国演义》上描述的那样,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清高淡薄,前两次拜访都无功而返,直到第三次才见面畅谈的吗?其实,这些都是罗贯中在小说中为了凸显人物形象,制造剧情张力,而用笔墨渲染上去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剥开艺术加工的外表,根据有限的历史记载,加上客观的逻辑推断,去好好发掘和推敲一下三顾茅庐故事背后的内幕。

首先,三顾茅庐的故事确实在史料上有着出处,但这个“三顾”并非指的是“三次光顾”,而是很多次。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出师表》中,诸葛亮也自述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众所周知,古人用字简练,说的“三”一般是代表一而再,再而三之意,这里指的是刘备出访隆中很多次,而非是真正的“三次”。

而且,诸葛亮是否真如《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一开始不愿意入世所以避而不见,后来架不住刘皇叔的一再相邀,被其诚意所感动才决定出山相助?其实从史料记载来看,诸葛亮早就有了投奔刘备,助其成就大业的想法,不然他为什么要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位古代大贤?如果他真那么淡薄清高,只想在隆中郊外过着“草堂春睡足,笑看天下事”的隐士生活,何必多此一举夸下这样的海口?很明显,诸葛亮本身就是志在四方,希望能跟随一位英明的主公,出将入相,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且,这位主公不仅要英明,起点还不能太高,不然无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施展拳脚。

诸葛亮不可能投效曹操,曹操麾下人才济济,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这些老员工他一个都难以逾越。孙权那边情况也差不多,周瑜、鲁肃、张昭、张纮……没一个是省油的灯,想要在这群人中脱颖而出同样不是件容易事。唯独只有暂时寄人篱下的刘备,尽管他起点低实力弱,但志向却很远大,而且也具备相当的政治能力。看刘备之前在北方中原的表现,以他那点微不足道的家底,楞是凭借着一己之力周旋于几大诸侯之间,混得有声有色。尽管刘备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倒是败仗吃了一系列,但是队伍却一直没有垮,自己的仁义道德招牌也一直维持得很好。

诸葛亮早就对刘备的事迹有所耳闻,而且也目光敏锐地看到了刘备落魄外表之下的巨大发展潜力。而且,刘备的身份不仅是汉室宗亲,还是得到了当今天子所认可的皇叔。投奔他可以为自己打上“扶助汉室”的标签,不仅名正言顺而且对名声很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刘备身边正好没有一个能够把握战略大势的,并随时出谋划策的军师角色,而自己正好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同样的,对于刘备现下的状况来说,也是急需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其一,诸葛家的势力不可小觑,在荆州地界黑白两道都认识不少人,这对于刘备图谋荆州的战略来说很重要。

其二,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江东为官,这对于日后拉拢东吴这个重要战略伙伴来说,是个十分便利的条件。

其三,诸葛亮擅长治军练兵,刘备之前在战场上屡屡失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军队整体素质太差,所以一个懂得训练军队的人才对他来说是当下最迫切需要的。

其四,诸葛亮擅长政治,并善于使用各种手段,这点和刘备正好臭味相投,能够分担很多以往刘备必须亲力亲为的事情。

其五,最重要的,诸葛亮还是个有相当水平的战略家,能够为整个刘备集团的发展路线作出规划,制定出长远的目标和策略。

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既然刘备和孔明如此相投,而且都把对方视为了自己最迫切需要的人。那他们两人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反而是搞得云里雾里,连见个面都这么扭捏?很明显,两人中间肯定还横着一个梗,一个无法逾越的梗。他们要合演了一出“N顾茅庐”的默契戏,来绕过这个梗。而这个梗不是别人,就是当下的荆州之主,和刘备同为汉室宗亲,同样有着仁义道德之名的刘表同志。

话说诸葛亮幼年丧父,由叔父诸葛玄带大,诸葛玄颇有才能,而且素与刘表交好,还被刘表请到了荆州为官。从此,诸葛家族这一脉便在荆州定居,诸葛亮也在荆州长大,后来还娶了当地名仕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很多人不知道,黄承彦的老婆姓蔡,也就是蔡瑁和刘表夫人蔡氏的姐姐……这样算起来,蔡瑁和刘表都成了诸葛亮的亲戚,一个是他舅舅,一个是他二姨夫,他在这两人面前都是侄儿。刘表也是个能力出众而且眼光独到的人,早就知道诸葛亮有大才,是个做大事的人,所以之前也肯定去请过他出山为官。而一心仕途的诸葛亮却没有答应,因为他看透了刘表外强中干的本质,觉得跟着他干毫无前途。

说白了,刘表在荆州只是个执政者,而非是统治者,荆州地界的实权是掌控在蔡张两家手中。而且刘表虽颇有几分才能,却在政治手段上狠辣不足,执掌荆州仅20年都,就连军队的调动权都没有拿到。更别说刘表现在已经一把年纪,早就没有了进取的锐气和发展的潜力,跟着他非但不会有前景,还有随时被卷入荆州政治斗争漩涡的危险。聪明绝顶的诸葛亮可不想被这些破事波及,更不可能担着全家跟着遭殃的风险去跟随刘表。但是,刘表毕竟是他姨夫,对他诸葛家也算有恩,所以诸葛亮不能直接出言拒绝,只能假装清高,故意摆谱,以不愿入世为官的理由来搪塞刘表。

既然已经给自己带上了清高出世的帽子,那诸葛亮就必须把这个戏继续演下去,否则就是不给刘表面子。所以,哪怕是刘备真的是求贤若渴,诸葛亮也不可能轻易就把自己的戏捅穿帮,这等于是把自己和刘备都往火坑里推。好歹,刘表现在还是名义上的荆州之主,是诸葛亮一家的父母官,刘备也是依附在其地盘上生存,开罪了刘表的后果,绝对是十分严重。

诸葛亮设计了一套表演剧本,他先让好友孟公威、石广元等将自己的名声散布出去,故意让刘备听到,又让司马徽等人在刘备面前提及“卧龙”这个称号,再请徐庶等人趁热打铁,在刘备面前再推荐自己一次,引得刘备前来造访。

果然,刘备也默契地配合起了诸葛亮的剧本,装出被他人怂恿的样子,从新野来到了隆中拜访诸葛亮。不过,诸葛亮为了骗过刘表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继续装出清高的态度,闭门不见刘备。这种情况当然也在刘备的预料之中,于是表面装作失望而归的样子,实际上却是心照不宣地吃下了这碗闭门羹。

有了第一次闭门羹,也就有了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闭门羹,眼看着老是这样拒客于门外实在不礼貌,诸葛亮才打开了大门请刘备进去坐坐,喝上一盏热茶,聊上一会便送出门外……其实,这些都是对刘表所使用的障眼法。刘表一开始倒也对刘备拜访诸葛亮的事情很是关注,明里暗里都派人监视着他二人的动向。只见刘备隔三差五就带些礼物往隆中跑,但不是被诸葛亮拒之门外就是邀进屋里坐一会儿便走,连出门送客都懒得。

偶尔诸葛亮还会带些礼物到新野回访,但依然是坐一会儿就告辞返回隆中……时间长了,刘表的耳目们报上来的情况就总是这些,刘表也厌烦了,他觉得刘备和诸葛亮之间似乎也就是“朋友之交”的关系而已,疑心也自然放下了……其实,这都是刘备诸葛亮二人合唱的一出双簧,制造出来的一种假象,让刘表相信诸葛亮始终是保持着出世高人的架子,像拒绝他一样拒绝了刘备,依然不愿出山。

眼看着刘表慢慢放下了戒心,刘备依然觉得时机未到,他还要在刘表面前作一次更入戏表演,再趁热打铁一下。于是在一次酒席之间,刘备故意泪流满面伤怀春秋,感叹自己“髀肉复生”,一把年纪了还在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在赢取到刘表的同情过后,刘备又借这个话题发散,说长久没打过仗,导致马术生疏,所以就要经常骑马出去溜溜,保持点活力。不过,既然都决定骑马出门了,那就得找点事干,于是就顺便骑马去拜访荆州当地的名仕,大家喝茶聊天,也算解个闷……英明一世的刘表再次被刘备的演技忽悠了,心想原来刘备只是闲不住喜欢出去找朋友玩而已,看来之前的担忧果然是多余的。

更何况,就连我这个荆州之主,还凭着亲戚关系都请不动诸葛亮出山,别提你刘备还是个外人呢?从此,刘表完全解除了这方面的疑心和戒心,对耳目报上来的各种消息也懒得关注了。就此,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更加肆无忌惮,等到刘表背部生疮,卧病在床起不了身管不了事的时候,诸葛亮才真正出山,来到刘备麾下效力……

关于“三顾茅庐”的历史真相,大抵就是如此。不得不说,刘备和诸葛亮二人的政治能力和演技都太出色,做什么都是滴水不漏,什么话都能够自圆其说。更难得的是,他们的默契度之高,已经到了心照不宣的程度,这二人凑一块简直就是绝配。从此,刘备的集团中有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战略总规划师,也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轨,并从此留下了千古流芳的君臣佳话。这正如某位三国研究者所说的:

刘备请来诸葛亮,

从事实业展锋芒;

有如高祖遇张良,

恰似孝公得商鞅!

PS:诸葛亮被传统文化包装成了一个偶像式的人物,经常被描述成智慧的化身和忠臣的楷模。其实,抛开这些神化的水分,诸葛亮依然算得上是一代贤相,别的不说光是一篇洋洋洒洒的“隆中对”,就展示出了诸葛亮超强的战略构想能力。他在刘备最低迷和茫然的时候为其拨云见日,指明今后的发展道路和策略,使刘备重新燃起了称霸天下的希望。之后的历史也证明了,刘备确实是按照隆中对上的策略来做的,这才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