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成长规律(简述)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
二战以后,公众的科学素养研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公众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各国促进本国科学素养的过程中,一般认为应该有效推动科学素养的的理由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不仅对人类的物质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科学已经成为人类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几乎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具有现实的影响。公众对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的熟悉也对个人、社会和政治决定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科学素养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为广大公众所设计的科学技术教育课程应该尽可能地包括科学技术的一般原理。这些原理应该从形式到现象的方法进行解释。
第二, 从普通公众的日常需要入手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比如,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修理汽车恐怕就不一定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向科学素养迈进》就是将农业知识作为农业国家的重点教育内容设计的。保健知识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的。因此,仅从生物学角度进行教育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从普通人经常发生的各种疾病症状进行解释效果就要好得多。美国的公众从中小学、社区学院开始就有这种选修课教育,但是似乎也应该有面对公众的有关科学素养教育。
第三, 在科学素养教育中,应该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比如社会习俗、信仰、礼仪习惯、文化内涵等的研究,并以这些研究成果作为科学素养教育方法的依据。
第四, 科学具有局限性,技术具有副作用。理性地看待科学和技术正是科学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公众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第五,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事业、科学的本质、科学家的工作、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怀疑精神、论证精神、公开性、接纳不同意见和看法的价值观、社会的正义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