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庭修水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来源:修水同城
夏光庭墓位于修水县黄田里,秋湖里大桥南侧。东经114°31'26",北纬29°01'20"。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墓葬保存完好,墓前原有铜质墓碑(此碑已失)。黄田有幸埋忠骨,修水无吝赠英魂。唐知县夏光庭墓背倚苍翠青山,面临浩荡修河。茂林修竹,郁乎苍苍,清流碧水,浩乎汤汤。远眺南崖庭坚馆,唐风宋韵美如画,西连古艾旧都,东接“山背文化”。擂鼓岭上鼓咚咚,催人振奋催春近,夏家塘里荷叶舞,风送荷香沁人脾。古墓掩映在青山碧水中,庄严肃穆,流传着历史的佳话。修水有此唐墓,为修水历史找到了一个唐代的注脚,否则,这段历史便要跳跃。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大地承载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古墓是历史盖在大地上的印章。
夏光庭墓年代久远,是修水历史和社会发展重要见证。据《旧唐书》记载:长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宁县。景云元年,改为豫宁。宝应元年,复为武宁;分宁贞元十六年二月置。(卷二十地理三)墓主夏光庭(730一807),字远,唐代进士,官至秘书郎,因弹劾李辅国被贬武宁(今修水、武宁、铜鼓一带)宰(知县)。后擢集贤殿待制,辞不就职。晚年隐居武宁办学,卒葬其县治所修水黄田里。此墓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唯一的研究修水行政管理区划变迁有力证明。
夏光庭墓是研究赣西北地区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解读江西文化及至江南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据清代光绪十七年所修的《夏氏宗谱》载:武宁多崇山峻岭,经禄山之乱,强悍多据焉!公至劝归农业,立学校,日与士民讲求圣贤仁义之学,俗遂醇美,文风大振。
夏光庭墓还是研究中国谱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夏氏宗谱》黄庭坚作的《历代源流序》(宋元丰三年夏月):光庭公唐进士也,光庭公为夏姓始祖。夏光庭是夏姓迁往修水的始祖。修水也有民谚:无有光庭不姓夏。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夏光庭墓收录在《修水县文物志》里,是修水仅存的八大古墓之一,极为珍贵。夏光庭后辈人才辈出,有宋朝宰相夏竦,近代名士夏斗寅,现代学者夏征农( 《辞海》主编),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夏世厚等。夏光庭墓社会影响巨大,知名度甚高。每年数以万计的来自全国各地后裔子孙前来祭祀。夏光庭古墓经过打造可以是一部鲜活的廉政文化的教材,是一个传统美德的教育基地,是一个家训家风教育的基地,是一个宣传修水、推介修水的旅游圣地。
古迹也许只是一抔黄土,一块石碑,一点残存。但记录了远去的岁月,诉说着曾经的故事,让后人魂有所牵,梦有所绕,找到来处,找到初心,找到文化自信,找到民族精神。政府明智,在开发旌阳山时果断地保护王琮墓。恳请修水县人民政府开发与保护并举,文化与生态共存,尊重历史,尊重古迹。将夏光庭墓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发中采用避让原则,并有效地加以保护,为修水历史留下一个浓墨重彩的印记。
以上报告妥否,敬请批复。
此致敬礼
夏光庭墓文物管理委员会
二○一八年四月十五日
原台湾国防部负责人、爱国统一上将夏瀛洲为保护光庭公墓己致函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