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怎样看待京剧名家张君秋的演唱艺术?

怎样看待京剧名家张君秋的演唱艺术?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怎样看待京剧名家张君秋的演唱艺术?

张君秋是我国京剧界的杰出的名家演员,他兼收梅、程、尚、荀等先辈艺术家的优秀传统,结合本人的条件与才智,在长期舞台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演唱艺术。

张君秋在1920年出生于北京,他的母亲张秀琴是河北梆子演员,张君秋幼年时就跟随母亲四处走穴,自幼就受到艺术环境的陶治。当时他母亲演戏,需要娃娃生时,就给他扮上,带他上台表演。

京剧名家李多奎当时是他的邻居,非常喜欢张君秋,觉得他很有唱戏的潜质,就教他学唱老生。张君秋跟李多奎学演过《辕门斩子》、《斩黄港》之类的戏。后来,李多奎等艺术家觉得他更适合于学习旦角。

于是他的母亲就把他送到当时的“富连成”科班与叶盛兰、李盛藻等“盛”字辈的学生一起学艺。不久,张君秋因家庭情况的变迁,不得不离开科班去做学徒工、店员,来维持家庭生活。

李多奎很同情他家的境遇,同时又很珍惜这个京剧界的好苗子,就到处为他求师,最后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好友李凌枫。李凌枫能唱会拉,教学生也很细心。张君秋学戏很快,唱的又好。李凌枫觉得张君秋以后会有更好的发展,于是把他推荐到王瑶卿门下学艺。

王瑶卿是京剧界旦角德高望重的前辈,当时四大名旦都经常去王瑶卿家里请教唱戏,王瑶卿那里自然也成为各家艺术交流的场所,而这些对于张君秋的影响都很大。

王瑶卿对张君秋说:“你的嗓子宽、脆、亮,高低不挡,怎么唱都行。”他嘱咐张君秋千万不要死学别人的东西,要学别人的长处,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自己的风格。

张君秋按照老师的教导,虚心学习各家之长,四大名旦都给予过他或多或少的指点,比如他的唱腔中很明显地吸收了梅派唱腔中雍容华贵、舒展大方的特点。

同时他也吸收了程派唱腔的婉转迁回、细腻深刻的长处。有人说他是用自己的嗓子唱程派风格的唱腔,这话是有道理的。例如,在《楚宫恨》里“怀抱着年幼儿好不伤情”一段就是他吸收程派的明显一例。

“四大名旦”里的荀、尚两位,也给过张君秋不少帮助。尚小云向他传授过《汉明妃》等剧目;荀慧生曾帮他加工《十三妹》,还把自己演出的全部《秦香莲》剧本赠送给他。荀、尚两派的演唱艺术,张君秋都有所吸收。

张君秋艺术发展上的黄金时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这个时期,他演出的剧目最多,创编的剧目也不少。他率领剧团走遍全国,还到抗美援朝的前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这一时期,他演出的拿手好戏很多。

他以清脆明亮、高低不挡的歌喉,矫健潇洒、清秀多姿的扮相以及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表演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许多观众认为他是继梅、程、尚、荀以后最有成就最有特点的京剧旦角演员。

六十年代前后,张君秋四十岁左右,是他艺术上的成熟时期。他编演了许多新戏,如《望江亭》、《西厢记》、《状元媒》、《诗文会》、《楚宫恨》、《秋瑾》、《珍妃》、《秦香莲》、《南山化蝶》等。

在这些戏里,他综合运用梅、程、尚、荀四大流派的唱腔唱法,并加以发展,又吸收其它剧种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新唱腔,建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久后这些脍炙人口的唱腔就流行全国,闻名中外。

张君秋的主要成就,是创造性地发展了京剧旦角唱腔艺术。这和他优越的天赋条件分不开,但更重要的还是决定于他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的创作态度。

张君秋的声腔艺术使他的演唱艺术特色得以充分发挥,而他的演唱艺术特长又丰富了他的声腔艺术的创作,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他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和京剧的“四大名旦”相比。张君秋在唱腔上绝不输于四人。

不过其他方面来说就差得很多了。由于政治、时间、环境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张君秋只在唱腔上完成了他的改革创新,他很多唱腔脍炙人口,成为新的京剧声腔经典。张君秋在想完成它对京剧的其他方面改革和创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张派就是一个声腔的流派。

张君秋的嗓子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甜、脆、媚、水。他的嗓子天赋极好。是十字音嗓子。能唱两个半八度,17度之广。传统戏的很多声腔,他唱起来游刃有余。自己的新编戏也脍炙人口,但是所编唱腔难度极大。

张派唱腔,起伏性非常大,有别于传统旦角唱腔。他的唱腔受四大名旦,梅,尚,程,荀以及王派黄派影响最大。并且吸收了马派谭派和裘派的一些唱腔,融为一体,形成她的张派艺术的。

张君秋的唱用嗓科学,嗓子好。他的嗓子宽、脆、亮、水灵,高低不挡。张君秋的变声期极短,几乎对他没有造成什么影响,更绝的是他的真假声没有间隔,这是男的所没有的。他的共鸣音极好。用嗓科学,在张的唱中,高亢都宽亮,低婉都打远。根本原因就是他成功的运用了胸口头腔共鸣。张先生中期以后,有的音很宽很厚。多是这种共鸣的唱法,这是张君秋科学发声的方法之一。他用气技巧高明,一些运气技巧,如偷气,换气,不露痕迹。他的存气技巧同样高明,这为他自如的行腔及拔高音创造了条件。

样板戏使用张派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