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著名学者和高僧大德对《了凡四训》都有什么评价?

著名学者和高僧大德对《了凡四训》都有什么评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著名学者和高僧大德对《了凡四训》都有什么评价?

秋来

叶冷知秋寒,但以念冬霜。

苍天都有尽,虽哀莫思量

禅诗

雨水静无声,心宁事不存。 本来无杂乱,何来增妄根。 人活休自扰,静看草木春。 无洁皆无垢,尘间一路人。

妙!妙!妙!深和六祖的禅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老哥,是写不出如此佳句呀。这就是前世的因缘,今世的福报。

试问,岂不对《了凡四训》的真实性起到了强烈的颠覆效果?

我在大学校园里讲《了凡四训》就是按照这种步骤来讲的,第一步,作者介绍,袁了凡是个编故事的小说家。为什么《了凡四训》中那个孔先生的故事古古怪怪的,从袁了凡写小说虚构的角度就好理解了。

资料2:袁了凡是一名间谍。在朝鲜战场上,经过平壤大捷、碧蹄馆之战之后,大明朝的国力不继了,兵员和后勤补给都遇到了困难。在收复汉城之前,袁了凡提出了用间。这一场反间计由袁了凡主持,向日军阵营传播大明不惜一切代价增兵等假消息,结果唬住了日本人,加速了日军后撤的步伐。明军以较小的代价收复汉城,其中有袁了凡投身于谍战的一份功劳。

袁了凡的间谍生涯,对于国家是好事,对于《了凡四训》的受众来说,却是一个抹不掉的心理疙瘩。读者不免会想到你袁了凡既然能在朝鲜战场上骗人不眨眼,难道就不会在写作时兴之所至,欺骗读者?就算是退一万步,姑且认定《了凡四训》里的故事是真的,那么像袁了凡这样一个训练有素的间谍头子,在自己的道德著作里哭着喊着自己多么虔诚,多么淳朴,多么笃实,这也总是不完美的,因为他有撒谎的前科。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一旦说谎成了习性,那是很难改回来的。

资料3:袁了凡性格轻浮。性格轻浮的人,不持重,喜欢逞能,喜欢大肆地表现自己,这样的人,写作态度就不怎么端正,喜欢歪曲事实,抬高自己。关于袁了凡性格轻浮,我用两件事证明。

第一,袁了凡在朝鲜战场上对日作战不积极,急于和日本人讲和,主张封贡(封,就是册封日本;贡,就是准许日本每年数次到大明入贡,这等于给了日本以骚扰中国国土的机会,所以当时的万历皇帝非常排斥日本入贡)。万历年间的朝鲜壬辰战争有一个不同于其他战争的特点,就是中、日双方的前线将领多数都有妥协的意愿,违背了最高统治者的要求,企图私下媾和。前线将领一边媾和,一边在某种程度上忽悠自己一方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当时中国的最高层万历皇帝和日本的最高层丰臣秀吉都是不好骗的强权人物,主和派极有可能遭到严厉的问责。袁了凡因为主和过度、表达求和的愿望过于强烈,第一个被问责且被革职。在朝鲜的中国将领很多都是主和的,结果却首先拿袁了凡开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袁了凡性格轻浮,不谨慎,越出自己的身份大谈求和的好处,落下了很多把柄。因此,在万历皇帝的问责下,袁了凡的上级宋应昌只好牺牲一个性格轻浮、留下把柄最多的人,借以平息事端,最后宋应昌选择了牺牲袁了凡,保全其他人。由此可见,袁了凡折戟于朝鲜战场实乃他轻浮的性格所致。

第二,袁了凡在朝鲜期间,插手朝鲜的科举考试,在试题上做文章,打击朝鲜崇仰程朱理学的传统,换之以他本人喜欢的陆王心学之类的题目,惹起了公愤。朝鲜国一向有自己的惯例和传统,袁了凡强行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朝鲜科举选拔之上,闹出了跨国纠纷,可谓无事找事,意气逞能。更何况是战争期间,维稳还来不及,最明智的做法是遵循朝鲜传统,依例而行,此时的他倒有精力、有兴致去打击学术路线不同的朝鲜士子,其性格的轻浮、浅薄真是非同寻常。

通过以上事件,可以看出袁了凡的性格真的是非常轻浮,爱撒谎而且爱逞能,这种人写的《了凡四训》是不可相信的。

2、撕开《了凡四训》的逻辑链 《了凡四训》的编造痕迹非常明显,完全违背了一个“诚”字。随便举几个例子,演示一下,可轻易撕开《了凡四训》的逻辑链。

逻辑断裂1: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

这段文字,尽显小说家的风采。一个人如果爱虚构故事那是有瘾的,此刻袁了凡已经忘记这是在写善书还是在写小说了。请问,你的老师殷秋溟复查你的卷子,叹口气或者说句话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如果当时你在场,一点也不回避,这不就成了师生联合作弊了吗?如果你不在场,又如何得知你老师说了这番话?

如果说,是事后老师转告你的,那就更有问题了。你有必要、好意思把一句恭维话当成原景记录下来吗?你怎么能确定“博洽淹贯之儒”不是一句简单的恭维话,而是殷秋溟原本本在第一场合就是这样说的?就好像,我办公室的女同事夸我:“你真是个好男人,要是俺还没结婚,一准要嫁给你。”我难道还真好意思把这句话当成女同事心灵的呼声记录下来供人传阅?

此处败笔,可见袁了凡的文字功力真是堪忧。只顾着借他人之口赞扬自己,用力过猛,弄出了一个大漏洞。

他如果不是那么急于自恋、自夸的话,本来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其实他应该这样写:

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异而擢之,申文准贡。

这样写才是老老实实的、正当的写作态度。

没必要在此大肆渲染,什么“五篇奏议也”,什么“博洽淹贯之儒”,加入强烈的个人抒情色彩。因为,这是客观事实决定了的。客观事实就是,袁了凡的卷子是争议卷,是末卷,这个时候,还不是争脸的时候,一味地强颜抗辩“我非常牛”只能越描越黑。

由此可见,袁了凡不太会写文章,他只是自觉文章写得好,缺乏自知之明,经常弄出一些自黑、乌龙的春秋笔法。

文章千古事,不得不谨慎哪。即便是勉强中了进士,如果毛病改不了,也会被后人耻笑。袁了凡此“软文”当为后来者戒。

袁了凡的文章通常都是缺乏逻辑的。我们再来看另一处逻辑问题:

逻辑断裂2

《了凡四训》里那个孔先生的故事,也是袁了凡编造的。不过,他编故事的水平很拙劣,留下了很多漏洞。

《了凡四训》在世俗中显得崇高,主要是因为突破了命定论。根据《了凡四训》的文字记载,因为孔先生算命算的准,所以拘住了袁了凡,让袁了凡产生了定数之外万事莫能为的思想。原来袁了凡的命定论是因为孔先生算命产生的。根据袁了凡的思路,孔先生的卦越准,袁了凡就越消极。

可是请问,孔先生跟袁了凡见面之后,一出手就改变了袁了凡的命运,把袁了凡从一个医学爱好者拉上了举业之路,这是命定论的节奏么?这叫对命运的突破好不好。

孔先生指点袁了凡,正是因为命运的捉摸不定,可以改变,所以才有指点的价值。如果孔先生也认为一切都是命定,那还跟袁了凡多话干什么呢?

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学术风格和行事风格,明明就不是命定论这一路的。那你袁了凡怎么就被孔先生算命给激发出了命定论呢?更何况,你还是孔先生选中的《邵子皇极数》传人,你老师的学术风格,你不会不知道吧。

以上逻辑硬伤,说明袁了凡并不了解孔先生,更不会是孔先生选中的衣钵传人。关于孔先生的故事,是袁了凡用小说笔法编造出来忽悠人的。

冒充自己是《邵子皇极数》的传人,同时还歪曲孔先生的学术风格,这已经属于严重的文品不端和学术不端了,我批判《了凡四训》的重要原因,在此。

3、《了凡四训》背后的美人计 肤浅的人,看文章不是为了看文章,是看风景。

对他们来说,文章的真假好坏无所谓啦,只要你能在文章的外围给他弄出一点风景来,他就大声叫好。

多数中国人有一个重大的思维缺陷,总是认为立言是立德和立功之末,不把立言当成一个独立的学科看。

他们盲目地认为:一个已经立德、立功的人,说出的话和写下的文字是绝对不会差的。可以拿出去传檄四方,当经典,当教材,供万众膜拜。他们认为,立德至高无上,就像是太阳,立言就像光芒。只要太阳不发生妖变,射出去的光芒永远是明亮的、温暖的、漂亮的。

这是一种错觉。

其实问题恰恰是,立德和立言是两个世界。立言甚至比立德更难。某些在德行上有些建树的人,根本就立不了言。不求立言还好,他们一旦立言,就进入虚伪和欺骗状态,连立德也保不住了。

抛开《了凡四训》的文理不论,袁了凡的履历当真不错,他勤政爱民、念佛吃素,在朝鲜战场上也有功勋,他一生有着良好的政治践行(跑官除外)和宗教践行,给人的感觉仿佛就是:袁了凡写的文章是绝对不会差的,一定可以当成经典来崇拜。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联想,是恰恰要不得的。一个勤政爱民的人,写作态度未必真诚;一个吃斋念佛的人,未必对文章事业有真正的敬意。立德和立言要分开论,不能腻在一块。文章有文章的检验方式,不能说,因为这个人吃斋念佛,行功过格,头上还有一顶官帽,这个人的文章就好。

如果说,不讲逻辑,不就文章论文章本身,而是用袁了凡身上的几个漂亮指数(政治践行、宗教践行、立功边疆、朋友圈强大)来烘托、来影射《了凡四训》多么好,这种做法就类似于玩阴谋了,美人计不正是这样做的么?美人计就是利用人的联想心理,让人想到,这个女人的外形这么美丽圣洁,心肠一定也坏不到哪儿去。

净空法师等人推行《了凡四训》,岂不也是这种类似于美人计的手段。他利用袁了凡的几个漂亮指数,不停地向你提醒:袁了凡是个官儿呀!袁了凡长期持咒和吃素很了不起呀!袁了凡做官的名声好啊!袁了凡去过朝鲜战场啊!袁了凡受过戚继光的指点啊!袁了凡的交际圈牛啊,跟莲池大师交往多多啊!袁了凡在日本影响很大呀!就这样对你不停地暗示,不停地影射,让你联想到《了凡四训》一定是真的好。当受众们靠着联想来接受事物,而不是就文字论文字的时候,就是他们精神沦陷被奴役的时候。

从这个角度来看,《了凡四训》就是净空等人手中向外出售的美人,推广《了凡四训》就是一场美人计。《了凡四训》的几个外围指数确实漂亮,如果把《了凡四训》和《遇灶神记》拿来对比一下,《了凡四训》算是大美女,《遇灶神记》的作者身份不明,对读者一味恐吓,在《了凡四训》面前,只能算姿色平庸。从这个角度来比较,《了凡四训》自然而然是劝善书中的老大,格外受人追捧。

但是归根结底,不管怎么包装,外围指数怎么也包办不了内在品质,《了凡四训》依然是一部文理不通、逻辑混乱、胡编乱造、充满妄语的劣质之作。那种“要把《了凡四训》当成真经来读”的说法,从此可以休矣。

该书也就《故事会》的水平,读过之后觉得有道理的,也就故事会读者的水平。

佛学常有论述,佛门中偿打狂语,不妄行。理学系的心学也有说过知行合一。 意思就是人如如其表,字如其人。 如何看待《了凡四训》先看待作者本人。袁凡原名袁凡,父亲是一个名医,父训子孙不入仕做一介凡夫。 而X度料资的说法,袁黄少年聪慧受教于云谷禅师,但《了凡四训》的故事则说先学道学并会道学秘术《皇极数》,这个来问题了。儒释道师门有训,要尊师重德,知行合一,不妄行。此人说法不一,先道门后释门,那个可行有利就入其门。 《了凡四训》有四篇文书,所谓“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法”,“谦德之效”。 贬道抑佛所谓积善放生修命,行一切善意不做一切恶果,但一切生物自有生物链的存在,随便入生影响或者地区的生物或植物失衡,这一切又算到谁的头上呢。 放鸟其名曰积德,实不知鸟儿食谷物,农民失收,农民失收则生活受制。在古代平民层家族入困境多数会有救于神佛人物,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放生之物又从何而来,公知和尚不打渔,猎物猎物所得,猎夫粗暴所猎十失七八,善之心又何在呼。 翻来是云復是雨,其皆是高智者玩物。禁论言语是何般,利益犹存,自是说为人趋利。儒释道夷文化本是无对错 了凡四训是家书。

很多人都有家书,这个和家庭教育有关。

叶曼先生在一次关于命运的采访中提到过这本书,对这本书还是比较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