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中月如练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是 乞巧(七夕)节
唐代诗人崔颢的诗句“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写的是我国古代妇女节的盛况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乞巧节),根据传统,汉族民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节日习俗,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才艺高超,因此,在旧时,每到七夕,少女们就拜祭织女,向她祈求智慧、灵巧和美满幸福的婚姻,于是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习俗,并逐渐发展成为乞巧节,又被称为中国的女儿节和情人节。
七夕乞巧,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镜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文字,据说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乞巧最早的记载。唐《开元天宝遗事》中介绍,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便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人们称之为乞巧市。《醉翁谈录》中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男耕女织的年代里,乞巧节是少女们尽展才艺、祈求幸福姻缘的美好日子。她们用通草、色纸、芝麻、稻米等日常生活中的原料做成各种花果、人物、器物等造型,通过摆展,展现自己的手艺与才华,祈求称心如意的婚姻。
女儿节么
7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