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四川油田

四川油田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四川油田

四川油田位于中国中部的四川省(图14.21)。油田面积为200000km2,包括20个产油层,集中在寒武系(震旦系)和上侏罗统。

正如郭正吾在第26届国际石油天然气地质大会上所指出的,四川盆地形成于震旦纪,是太平洋活动带的一部分。其特点是具有大型的隆起和天然气富集区域,有利于大型天然气矿床的形成,石油矿床的构成较为复杂。

盆地位于四川陆向斜,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积层,覆盖的新生代沉积层厚度为5~12km。

图14.21 四川油气田

陆向斜的中部地势平缓,是地台型穹窿状短轴陆背斜,边缘部分发育着一系列箱状和地堑型线性褶皱,在翼部最大倾斜角为70°,被大量与1000m以内的水平地层正交的断层所切割。

在地貌上,陆向斜地势明显,周围是高耸的山脉褶皱体系:西部的龙门山,北部的大巴山,南部的娄山。

陆向斜区域分为以下几个大型构造单元(图14.22):① 陆向斜中部的穹窿形隆起;② 陆向斜东部边缘褶皱带及其西南部坳陷;③ 陆向斜西南部娄山山前坳陷;④ 陆向斜西部龙门山山前坳陷;⑤ 陆向斜北部和东北部大巴山山前坳陷;⑥ 威远穹窿状隆起,与大凉山山前坳陷毗连。

沉积层总厚度超过12km的根据岩石构造分为3类:① 震旦系—志留系(碳酸盐类岩,在盆地中部的厚度达1.5km,在边缘地区可达2.5km);② 二叠系—三叠系(大部分是碳酸盐类岩与硬石膏和盐的夹层,中三叠统总厚度达2.2km);③ 侏罗系—白垩系(含煤的砂岩、泥质板岩,顶层含有红色岩类,厚度从3km到8km)。

四川油田具有悠久的石油开采历史。早在公元前111年孔子就在日记里对石油作了记载,描述了四川居民挖了400 m深的矿井,而且早在公元前600年就利用竹筒挖取石油。

图14.22 四川油田(构造单元示意图)

邛崃人在1910年发现了第一个油田。对石油的大力开采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工业化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是从1958年开始。进入90年代,已经发现了十多个油气田。

主要油气带在中部隆起带——龙女寺与自流井坳陷和娄山山前坳陷有关(图14.21)。在盆地的南部和中部分布着天然气开采的主要基地。震旦系、二叠系、三叠系主要是碳酸盐类岩,埋藏深度不超过3km。大型气藏主要是多孔、破碎、疏松的石灰岩、白云岩和硬石膏。

储量最大的是龙女寺油田(工业开采量超过80Mt);阴山(27Mt);邛崃镇(20Mt);气田——石油沟(200亿m3);皇冠山(85亿m3),登景关(57亿m3)。

主要油气层是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的砂岩。石油矿床大部分是层状隆起,很少是地层及岩石圈性质的隔离层,埋藏深度不超过2km。石油的评价密度是836kg/m3,黏度是13mPa·s,石蜡含量达14%。气顶天然气组成成分:СН4为90.5%;С2Н6 最高为7.1%;СО2为1.4%;N2为1%。气体矿床天然气组成:СН42Н6最高达6.13%;СО2为0.52%;N2为3.65%。石油年度开采量(1988年)3;截至1989初,累计大约开采石油 60Mt,天然气大约1400亿m3。

石油矿床分布在陆向斜中部的龙女隆起带,是上侏罗统的砂岩和石灰岩,深度在1200~1700m。天然气矿床分布在自流井和娄山山前坳陷带,是典型的过渡带构造:是呈线性延伸的狭窄陆背斜褶皱,具有极度不对称结构(坡度最大的翼部层倾伏角达50°),由断裂毁损的岩层叠加而成(自流井、尚登山、石油沟等)。有学者指出,这个区域的主要气藏属于中三叠统的碳酸盐类岩,个别区域是下三叠统。

2003年在中国东南的东石璜褶皱带发现了普光大型气田,探明储量是3500亿m3。2010年6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宣布,在四川省西部发现了西昌大型气田,面积是900km2,探明储量预计是1211.2亿m3。

2011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四川油气田完成了国内第一口1097m深的气井钻探,这是用于开采沉降至2823m深处的页岩气的钻井。

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的中部。这些盆地中包括从寒武纪(志留纪)到晚侏罗世的油气矿床。油气藏是裂隙型砂岩和介壳石灰岩,厚度是3~54m。产油气层的有效厚度是100~500m。其中有致密的侏罗纪低渗透性的砂岩和泥质板岩,也有奥陶纪、石炭纪和三叠纪的石灰岩、白云岩。积聚的性质不高:孔隙度为5%~20%,渗透率0.6μm2。往往有含大量有机质的泥质板岩矿层(Баоя,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