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馆的竹子是如何描写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其实潇湘馆的竹孑描写的並不多,在十七回贾政代人游大观园時,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说"好个所在!"另外就是二十六,宝宝顺脚一径來至一个院门前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也就是说用凤尾來形容美丽的竹叶,用龙吟细细來比竹管所做音调好听的笛子,这用來形容一片竹林,再就是三十五回宝玉挨打黛玉心疼偷偷立在花阴之下遥望怡红院黛玉在潮湿地上站了半曰腿酸方漫漫的扶着紫鹃回到潇湘馆,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碧森森千竿竹影显青葱,还有九十八回竹稍风动,月影移墻,好不清凉冷 淡。
竹子是潇湘馆的标志也是林黛玉的象征,还是《红楼梦》中唯一有竹子的院落。关于潇湘馆的竹子描写,全书共有五处,而这些都是作者看似无心之作实为点睛之笔,都有其耐人寻味的意义。
千百竿翠竹遮映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这是书中通过贾政眼睛首次描写潇湘馆的竹子,“书中第十七回,当时大观园初建成,贾珍邀贾政再检查一遍。
千百竽翠竹”首先点明了潇湘馆的特点,房舍掩映在摇曳的翠竹中,阳光透过浓密的竹叶,一地斑驳碎影。想象人氤氲在梨花儿的馨香里,漫步在竹林间,满目欲滴碧叶,淙淙泉水穿园而过,是何等惬意。难怪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也难怪贾政笑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度一世。”
当时林黛玉也如这“千百竽翠竹”一样,生机勃勃,朝气满满,她在姥姥等亲人的庇护下,对生活满怀希望憧憬。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是书中第二次对潇湘馆竹子的描写,在第二十六回。“凤尾森森”虽然寥寥四字,但是不仅点出了潇湘馆中竹子之多之茂盛,而且还描绘出了一幅竹林幽幽枝叶摇曳多姿的画面。这时的黛玉正值豆蔻年华,正是朦胧年纪,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竹影参差,苔痕浓淡
第三次写潇湘馆的竹,是在第三十五回。是“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进入室内,“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室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当时,宝玉挨打,打在宝玉身上,疼在黛玉心里,哭得两眼似桃儿一般,但慑于封建势力,黛玉不敢与众人一起去看宝玉,只有“独立在花阴之下”遥望怡红院,此时的竹影,就像笼罩在黛玉心上的斑斑阴影。
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第四次写竹,是在四十五回。黛玉身体羸弱,每年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一个秋天的黄昏,黛玉病卧在床,本来约好晚上宝钗来这儿,不曾想“秋霖脉脉”,黛玉听着窗外瑟瑟秋风伴着淅沥的秋雨声,不禁“雨滴竹梢,更觉凄凉”,她隐隐预感到自己生命的肃杀的秋天已经到来,她那纯真的爱情,必然会被彻底摧毁。
竹梢风动,月影移墙
在第九十八回,金玉良缘缔结时,黛玉气绝身亡,紫鹃、李纨等大哭一场后,李纨走出院外,只见“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清凉冷淡。”这是书中第五次描写潇湘馆的竹子,也是潇湘馆竹子的形象最后一次出现。“竹梢风动,月影移墙”不正预示着黛玉生命结束后的“清凉冷淡”吗?
全书五次对潇湘馆的竹子描写,无不与潇湘馆主人林黛玉的命运有关。潇湘馆是大观园中众多住处中的一处小院,没有什么奇花异草,以竹子最盛,因为“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黛玉就成了潇湘馆的主人。黛玉独喜竹子,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品格。
作者对潇湘馆竹子的描写手法呈递进式,由最初的“千百竿翠竹遮映”到“凤尾森森”,由“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到“雨滴竹梢,更觉凄凉”,最后到“竹梢风动,月影移墙”。作者对竹子的形象描写,层层递进,暗示着黛玉心理变化,由静到动,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里路程变化。“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这里对竹的描写,又进一步地预示着黛玉悲剧性的命运。
竹子,被誉为“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一,自古就备受青睐。“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人们传唱了三千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被吟诵了近千年;“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更是激励着人们追寻高洁的人生。可见竹子在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黛玉喜清幽,爱清净,淡名利,超脱世俗之外,她本质上与人们赋予竹子高洁、坚韧、不屈的高尚品格有诸多相似之处。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她不会为了自己而去阿谀奉承迎合他人,这种宁折不屈的品格最终葬送了她的人生,而她无悔自己的坚守。
大观园中有众多住所,然而那么多葳蕤的居住地没有给林黛玉,却安排她住进了“掩映于千百竿翠竹一带粉垣,数楹修舍”中。作者如此安排,目的就是为了以竹喻人,来刻画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潇湘馆中竹子这一形象的描写,不但增添了潇湘馆的清幽寂静的气氛,更烘托了黛玉孤独的身世和悲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