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生活作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意的生活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旅程人们无法摆脱寂寞、困难、红尘扰事,像第一个导游那样平实的看待,生活未免过于清苦;而学习另一个导游,别凹凸不平的道路看做迷人的酒窝大道,多几分诗意去生活,人们可能观的更美,得到的更多,无限欢愉。
如今,多少人在平实的生活中,看的愈少,少了追求。又有多少人以平实的眼光看待每一个遭遇。学业不顺便自暴自弃的人,职场遭阻便一生隐然的人,多于身之薄缕,就连遭遇困难便弃生命于不顾的人,也难一一数清。可他们因此得到了什么?一分失败,几分忧愁罢了。
何为诗意的生活?仅读几本名书,听几场音乐会,集几些书画字帖,哪些称得上诗意,顶多算是附庸风雅吧。苏子于风雨中,无车无盖,亦能“竹杖芒鞋轻胜马”;李白于无人之地,形身倶寡,亦能”对影成三人“;林和晋老先生,身居清贫,无子无妻,亦能“梅妻鹤子”;这种精神上的诗意才最为纯正。诗意的生活于精神本无优劣之别,若硬要画个界定,诗意也便平实化了。也许是经历的不同,也许是本质的差异,李白、苏子、林和晋等志士所达到的如叔本华提出的“自失”的状态,我们没法比了,其实也不必相比。潘没有埃涅阿斯的俊颜勇敢,但他同样是森林之神,如此美好。生活中难道要为了一次失败而哭泣吗?难道要为了旅途遭雨而抱怨吗?难道要为一次受伤而伤心吗?当然不,笑着面对,把这些当做一次挑战,或者一种享受,像那个导游一样,坎坷道路便是迷人大道,如此诗意。
伏尔泰说:”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里,一切都为了最美好的目的而设。“人因有思想、有追求而不被被轻易打败,又因人们立定追求的前提是对事物有积极正确的看法,所以诗意地看待生活也便成了树立追求或达到追求的目标的重要因素了。因此可以说你一个见识平平的人,失去了许多风景、许多美丽、许多追求。世界不曾完美,追求梦想的道路亦是如此,但我们不得不怀一腔莫名所有的酸甜苦辣认下它。酸甜苦辣定要全部经历,若人对生活充满诗意,那对挫折亦能美好对待了,这时不就多了几分甜,少了几分酸甜苦辣了吗?一颗美丽的行让人们看见美好的事物,同时积极的诗意的生活,人们所见的许多,也将对人们的心有所裨益,或使之坚毅,或使之乐观;并以一种积极的力量影响着周围的人。
生活中,读些书,听些音乐会,虽不能称得上真正的诗意生活,但这些活动亦能对人们追求诗意的心有所熏陶。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把悲伤过尽,才能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追求诗意的生活亦是如此。充分认识了平实的生活,才能对诗意的生活有所突破。世界上有两个上帝,一个代表黑暗,一个代表光明。同样我们所得到的与所面对的也存在不同的两面,辩证的去看待,功名、金钱满身未必敌得过端然一世。或许我们可以树立一个全新的信仰,快乐、美好的过一生;这样诗意的生活也便来的自然简单,立的长久了些。
在这寂寞、困难、平实,如洋中滴水的时代,为了美好,我们需要诗意的生活。
我很想自己,什么是诗意?诗意由生活何处来?什么是诗意的生活?
诗意的生活源自诗意的景吗?
一年从元旦算起,冬春交替时,那春意盎然的景色富有诗意。春风似剪,新柳如玉,细雨蒙蒙,草色时现。又或是那春中生灵的嬉闹富有诗意:春江水暖,群鸭嬉戏,蒌蒿满地,食客叫绝。不难想象,一群诗人摆席设宴桃花下,傍河观水酒桌旁,酒过三巡,诗人略带醉意,挥毫记下今日美景美酒,或许还有美人。这情景怎不富有诗意?
夏季以赞荷为主,出水芙蓉,娇嫩如玉;接天莲叶,一碧满塘。满眼都是灵动的绿色,点缀星星荷花。塘中应当有人,是与荷叶一色的采莲女吗?塘边也应当有人,是与故人惜别的杨万里吗?此情此景,怎不富有诗意?
秋景萧瑟,落叶纷纷,秋风阵阵,候鸟群群。那枫叶红比二月花更美,那古道上徘徊着一匹瘦马,那夜晚的牵牛织女星再度相会……秋天的寂静,给人留下无尽的时间去抚平内心的创伤,在旧的伤痕上又划出新的愁绪,这说不尽道不清的思绪中,就有诗意。
冬景甚至不如秋丰富,茫茫的白色铺天盖地,寒冷像一只巨抓扼住了冬天。但冬景更灵动,更活泼。雪花是开满满树梨花的顽童,梅是令暗香流动的淑女,青松是雪愈压它愈坚挺的勇士。它们可赞可歌,比秋额外多出一份人情味。而这份人情味中,蕴含着诗意。
也许诗意的生活源自诗意的景。
真的是这样吗?
诗意的生活还源自诗意的情。
巴山夜雨的那一夜,李商隐的思念是那么沉重,也许像秋雨绵绵那样,细细愁思,铺天盖地地笼罩着他,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幻想便如此自然地流露,诗意的情让他伤感;渭城朝雨的那个清晨,离别沉重的空气凝细雨为泪,泪落酒杯,愁思入肠。那苦涩的离别之情压过了甘醇的美酒,涌上心头,有千言万语说不出口,最后化为一杯酒。这盏承着浓浓友情的酒,在内涌动的,是诗意;枫桥夜泊的那一夜,张继如无根之叶,漂泊不定。听这铜鸣的钟声,看这江南的深秋。乱世的顾虑,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愁,像被掀开了盖,在心头久久困扰,想必定是漫长的一夜!使这夜无眠的,定是诗意……
我想,我大概知道了,诗意的生活要的是诗意的环境与诗意的情。但在你真正开始诗意生活前,你定当先学会做一个诗意的人。
人有了诗意就会对身边的景物敏感,所行之处,无论何景,都定有一处吸引他的眼球,让他心生无数联想。面对石块,他会想这石曾经历过什么,是女娲补天时遗漏了它还是它层压过咸菜缸、见证了农家的辛酸苦辣?而它将来又可能被雕刻成什么;面对锅碗瓢盆,他会想到制作者—也许是名木匠—这名手艺人学艺的起因和经过,使用者为生计的操劳。他的灵感便来了,兴趣便有了,快活就感觉到了,诗意就悄然成形了。他的想象像天空不受约束的鸟群,思维像草原奔驰的骏马,总能快活地生存于不管多艰难的处境,思想总是富有感染力的。这样的人,怎愁没有诗意?!
我恍然大悟,一个有诗意的景触发有诗意的情,再由一个有诗意的人发现并记录。一个有诗意的人总能发现有诗意的景并写下有诗意的情。
诗意的生活,便是做一个有诗意的人吧!
梁衡曾经说过,一篇好文章是要用整整一生去阅读的。反过来,一篇文章也只有经过读者的检验,岁月的打磨,才称得上是经典。
其实,就“经典”本身而言,也仅仅指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学。一般来说,当人类的价值观不断改变,这样的所谓“经典”也会随之改变。那么,是什么赋予了其跨时代的意义,并使其在历史的长河里生生不息,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鲜艳和活力呢?
是诗词的韵脚里那一点能够震摄心灵的意境。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但是时过境迁,就连柳宗元笔下颇为著名的《小石潭记》,现在也不过只是柳州的一个废土坑而已。而与之境遇不同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却在旅游业甚至政治思想界都很受欢迎。1986年人民公社体制取消后,中国仍有个别村庄坚持“共产”体制。而在此之前,就有1825年英国的“新和谐公社”和196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双橡树合作区的试验。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世人心里的根深蒂固,哪一处山水都比不上幻影中的桃花源。
有人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也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的山水。它不是小石潭,不是滕王阁,不是月下赤壁,也不是雨中的西湖。那里中无杂树,芦草鲜美,落英缤纷。梁衡曾写道,《桃花源记》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确实,一处山水一桃源,一处桃源一陶瓮。陶渊明以其优美的笔触为桃源抹上了些许神秘的色彩。它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学者去探寻,去思考。它不再是一个风景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现象。
我总是觉得,能有一个你可以去想象,去向往的地方是极好的事。欲得而不得,似真亦幻真,真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境界。
一篇文章,若脱离了其原有的意境,就沦为一些笔墨拼凑的文字;一处山水,若失去了文人的悼念,也就只是一湾溪水,一座土丘罢了。生活有了诗意,便有了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感,就如“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般神秘,让人恍如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喜爱诗词更多的便是偏爱其朦胧的意境。因了这意境,便格外青睐陶渊明的《闲情赋》: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霄离,怨秋夜之未央......”
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不是一位政治家。他仅仅只是记下了生活中的一点点诗意,便值得我们后人千百年的追寻与探索。他创造了一种人生哲学,他是“岂期过满腹”的自足,是“采菊东篱下”的恬静,是“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豪放。他高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从诗中找到了一种境界,一种回归。
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好,独好渊明。
在这里引用桃源洞内的一首回文诗,来表达对靖节先生的敬意。
牛郎织女会佳期,月底弹琴又赋诗。
寺静惟闻钟鼓響,音停始觉星斗移。
多少黄冠归道观,见机而作尽忘机。
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星河溅落,月涌大江。在云深处,我不见孤雁,纸笺皆散,蓦然回首,冷月寒衾夜未央,星河散尽故人归。
——题记
误入藕花深处
你们是什么样子的呢?不记得了。三年前,我、你们都稚气未脱,怀着梦想来到了这里。我们此间仍年少,不识愁滋味。宛如一个个自由无束的风筝,想要向天南地北飞去。我们那时抱怨过晚上十一点,睡不了觉,抱怨过一周一次的测试,抱怨过一月一至的月考。殊不知,这些竟成了三年后我们羡慕怀念的生活。我们在操场上羡艳地看着初二初三的大高个们,自叹渺小。我们都奉学校小卖部为“圣地”,一下课便蜂拥而至,彼此照面,心照不宣神秘一笑。那时的日子,无忧亦无虑,我们却都不知珍惜那时的`闲日清梦,浮生清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醉来诗兴狂
初二了。这个俗称最易得上“中二”的年龄。我们都已熟悉,在初一新生军训时下楼乱逛,突显自己学长学姐的身份,洋洋自得。一下课,齐聚小卖部,奶茶辣条无一不欢,塞进校服口袋里揣着双手,自认为天衣无缝,实际上漏洞百出,只是老师懒得揭穿我们的小伎俩罢了。仍念校园里榴花初绽,倾吐了一地红屑,我手摇一把“清风”折扇装风流。自以为宛如古代公子贵胄一般风流倜傥,如今想起,也被自己当时的憨傻逗乐了。在阳光下,我们争先恐后跑上台阶,拼力反超,只为得到一声夸奖。骄阳似火,樟木清香,三尺长阶,少年心绪。我被破碎的友情困扰!被不如意的成绩困扰,自以为自己处于黑暗之中。却没有在意身边的那么多美好。可谓痴极、怪极。
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少年郎,莫痴妄,三年梦一场,曲终人散月如常。冬梅卧雪,夏荷听雨,我走着,从万木春生,到霜林染透。夏至莲开芳菲满,秋来急剥莲子忙。
最后一年,最后四十天。我们齐聚一堂,开展这三年来最后一场生日会。轻松愉悦的氛围,却被现实击碎。四十天了,四十天后我们便纷飞四方。桌子上的香甜蛋糕,珍珠奶茶也没了味道。欢笑过后,我们都陷入了沉默和抽泣。三年光阴,长得可以改变一个人。三年光阴,短得我们都没有来得及好好了解彼此。一天不到六个小时的休息,每天几次的测试,两周一次的“月考”,我们都不再叫苦叫累了。因为还有四十天,我们就要打点行装,奔赴沙场。这一切,都是战前准备,无人会抱怨。或许多年后,这一切只能是“夜阑忽梦少年事”了。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流光无声,三年悄然逝去。曾经熟悉的音容终会告别,我无法挽留。或许此后我遇见青山白露,也再也无法遇见你们。此间拈花把酒,祝东风,祝山河依旧,眉眼如初,祝前程似锦,祝愿尽千帆,归来,此间你我仍少年。
愿星辰昨夜相似,来尔复往,莫留驻莫惆怅,我为故人折段香,你我此间仍花间少年。
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兰花编织成她的世界,更有着诗意一般的生活。
走在深巷里,闻着一股淡香,沁人心脾,那是一阵阵兰花香,抬头望,那阳台上的花,不种别的,种的全是君子兰,那是外婆的家,有着诗意般的家。
门口站着一个憨厚的老人,她总是梳着光亮而又顺溜的头发,一笑,脸上一道道“丘壑”便双双露了出来,让人觉得慈祥、可亲。“我的外孙女来了啊!”她总是那么热情,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她喜欢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在我脸上来回地揉,我尝试躲避,却被她身上的味道深深迷住。我扑入她的怀中,还是那么喜欢黏着她。“我想您了,外婆。您别揉我了嘛……”我娇嗔地向着外婆,她开心地笑着,眼底是说不尽的温柔。闻着一阵阵清新素丽的兰花香袭袭而来,让人觉得是那么地放松,那么地快乐。我久久不能忘怀那种味道,我深爱着外婆的身上的兰花香,深爱着这种惬意的生活。
阳光照进来,外婆牵着我,带我来到她的阳台。阳台上的兰花碧叶金花,团团簇簇,花儿金黄如沐月华,团簇如满月,叶碧如深潭,高雅素丽,故名君子兰。外婆小心翼翼地拨弄这些兰花,将花盆里的杂草轻轻地拔掉,熟练地拿起小铲子松松土,那样地轻柔,安静,这些兰花似乎就像她的孩子般,这个画面定格在我眼前,就好像一幅油画,有金色的阳光,有金色的兰花,更有那个佝偻着背却又那么仔细认真端详兰花的老人,我爱着如同诗意般的画。
等忙完过后,她安静地坐在阳台边上,眼望着这些兰花,但似乎又不是在看花,忽明忽暗的眼神里笑盈,望向远处,让人琢磨不透。我轻轻地靠在她的肩上,她轻摇蒲扇,嘴里在念叨:“多美的花啊,真美,就像你外公一样……”我没见过外公,外公因病逝世,她一人一直含辛茹苦将五个子女养大成人。我想她是很孤单的,但是眼前的她却是对生活那么执着那么憧憬。从父母口中得知,外公是一位军人,年轻时去了天津遇到了她,他们一见钟情,最终外公带着她离开了天津来到这里安家。我隐约记得她曾经说过:“外公很喜欢君子兰,他就像这些君子兰,正直廉洁,气度翩翩。”他们爱这些兰花,更爱这种生活,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她要望向远处,那么喜欢这些兰花,那么珍爱这些兰花的原因,那一阳台的兰花,一阳台的故事,有温暖的回忆,她想念外公,她是幸福的。
秋日,这些兰花开得愈加灿烂,一片片花瓣如同仙女身穿美丽的盛装尽情绽放。阳台摆放着一张小木桌,一台老式收音机,既能播歌又能接收电台,外婆甚是喜欢,常常用抹布来回擦,去灰;旁边摆放着几张磁带,里面都是京剧,她对京剧的热爱用痴迷来形容再好不过了。她躺在卧椅上,轻轻地哼着那一首首我听不懂的京剧,起初略觉无聊。说来奇怪,现在我反而慢慢地觉得京剧其实真的很好听,那一声声的起伏转折让我深感中国文化精粹的动人之处。父母告诉我,外婆自从来到这里,就再也没回去过天津,我想这也是外婆对家乡的回忆。秋日越浓,外婆将这思念化成一朵朵兰花,将这香气飘向远处,飘向家乡。
兰如君子,四时不衰,经年不亡,清香永存。看,她又坐在那一处观花,面露微笑,兰花与秋风摇晃。外婆喜欢那一处的阳光,更爱那一处的兰花,在她心中留下了的永久的回忆。那一处有着生活的味道,更有着诗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