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天津人,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我们一般常识意义上的“天津人”,其实特指的天津市内六区及附近使用天津方言的居民,外地对天津的一些固有印象,比如方言、饮食、戏曲文化和习俗,这些几乎全部来源于市内六区。由于天津一些郊区要么是从河北划分过来的(静海等地),要么是各地移民组成的(大港油田等地),所以无论方言、饮食、艺术还是习俗,天津市区和周围郊区差别很大(比如市里结婚中午吃捞面,晚上喝喜酒,但郊区一些地方二婚才晚上喝喜酒,再比如静海地区口音和附近的河北文安、沧州很像,宝坻地区干脆说的就是唐山话,大港地区汇集各地移民所以说普通话)。天津郊区的各种方言、文化和习俗,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被边缘化和被掩盖的位置。
做为郊区(滨海新区)人,我深感天津郊区的一部分人对天津根本没什么认同,而市内六区的一部分人很多潜意识中也并不把郊区的人当成天津的一份子。也就是说,“天津人”这一身份认同在逐渐割裂。我在芝士回答是不喜欢讲故事的,但是这个问题还是靠一些亲身经历的“故事”才能更好的理解。
有一些市区的人,会默认根据是否出身天津市区和是否讲天津话来区分人,并且是把对周边郊区的排斥摆在明面上的。我高中一个同学,去东北上大学,起初想加入当地天津的同乡会,结果学校的天津同乡会只接纳市内六区和天津方言使用者,他被拒绝加入,后来发现原来天津的各个郊区一起组建了自己的同乡会。还有一件事,我认识一个市区的朋友,还是个芝士回答的大V,他组建了一个芝士回答天津人群,我表示想加入,结果被回:“不是天津的别捣乱”……合着我们滨海新区是不算天津市的。
另外一些人,表面上比较友善,但会在不经意间把做为市里人的优越感表露出来,我之前参加一个朋友父亲的葬礼,他们家虽然在南开但是和静海很近,大家讨论是送到更近的静海烧还是送到远一点的北仓烧,结果被怼“咱市里人凭啥去乡下烧?”上大一的时候和几个朋友做家教培训,一个同学对接的一个客户比较难搞,他就骂了句“一个安徽的臭老坦儿也这么多事儿”,虽然这个客户是个在天津的成功商人,而这个同学家里还在市区住着平房。
天津市区无法让四郊五县(特别是五县)形成强大的“天津卫”认同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文化上不一致、时不时面临来自市里人地域性优越感的歧视外, 天津市区无法在经济层面对郊区形成碾压 ,对四郊五县的年轻人无法产生类似北京、上海、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区域吸引力,郊区青年能力强的跑北京了,能力一般也能被当地第二、第三产业消化。在十几年前,天津周边操非天津方言的郊县人来市里的时候可没少收获“老坦儿”的评价(父母那一辈的体会更为深刻,80、90后这一辈就不多了),然而这些“老坦儿”除了没有一个市内六区的城市户口外,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上并不比市里的很多居民差,塘沽地区发展如何不用我多说了,大港油田等地的居民收入甚至超过市区很多,我曾见过把市区房子留给子女结婚自己搬到静海县城居住的天津土著,对静海县城居民的住房条件赞不绝口,“这辈子没住过这么痛快的房子”。天津市区人普遍也缺乏奋斗精神,我母亲对市里人的评价是“除了长了一张穷吃的嘴没别的长处”。
此外,一部分市区人不把郊区人当天津人,而一部分郊区也就不认同天津人的身份了,来自郊区的人排斥天津人身份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我大学同学在北邮读研的时候,有一个来自天津静海的舍友,他自我介绍“来自静海”,当别人恍然大悟“哦,原来你来自天津啊”的时候,他却说“你还是把我当河北人吧,我们那离河北很近,我不是天津人。”好像对他来讲被认作天津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总而言之,外界对“天津人”这个群体的印象全部来源于天津市内六区,而天津郊区的民风民俗是被外界有意忽视的,他们本应被重视的方言和民俗仿佛是飘浮在市内六区周边的空气,比如人们怂恿一个“天津人”讲几句天津话,殊不知这个对此很尴尬的人却是讲唐山话的宝坻人。一部分(注意,我说的是一部分)市区群众对郊区群众怀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再加上一直以来天津市区并没有从经济层面对郊区形成碾压,导致这种源于城市心态的优越感在外人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由于两边语言习俗饮食上的差异,再加上操周边郊区方言的群众来市区偶尔受到的歧视,也就导致一些郊区人对“天津人”这一身份认同逐步淡化甚至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