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如何评价歼-12战斗机?

如何评价歼-12战斗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如何评价歼-12战斗机?

当人们为歼20等现代战机自豪不已的时候,恐怕已经很少有人听过歼-12的名字。作为上世纪中期我国自主研制的一款轻型战斗机,歼-12的命运可谓异常坎坷。尽管最终歼-12被研发部门彻底放弃,但关于歼-12的讨论却至今不止。

客观评价歼-12,可以说这是一款战略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战机。就如同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仅看到他做了什么,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加以考量。评价歼-12,脱离当时大的时代背景也是极不妥当的。

歼-12研发之初,我国航空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坐拥无数豪华战机,家徒四壁的我国空军压力可谓巨大。在这种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硬碰硬显然绝非明智之举。于是,早先就凭借“游击战”取得过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的我军,颇具创造性地提出了“空中游击战”的作战理念。所谓空中游击,即不在空中战场上正面交锋,而是灵活地从侧面乃至背面“突袭”。

基于这种理念,歼-12在设计之初在作战性能方面就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将侧重点放在战机的超机动性和速度上。客观而言,这是符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的理性之举。于是,歼-12建成后重量极轻仅有3100Kg,甚至比二战时期的活塞战斗机还要更轻,是名副其实的“小飞机”。而歼-12的飞行距离、武器储备也因此大打折扣,基本上不具备长期巡航作战的能力。

更为严重的是,歼-12的舱体设计存在硬伤,导致飞行时视野很差,但是歼-12轻巧的机身实现了2个4S指标,这就是“超机动性”和“超音速巡航”,在当时也算是创举了。因此,论战斗力,歼-12表现糟糕。但论战略意义,它却是我国自主研发战斗机的“开山之作”,拥有很高的历史意义。

歼12是中国在参考了第三次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中的空战情况而在6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一款轻型战斗机。因为通过参考以上战争中空战及中国国土防空的现实情况,当时的中国空军认为采用重量轻、灵活性好、结构简单的战斗机即可在同第二代西方战机的空战中取得较为有利的态势,这才促使了歼-12的研发。 中国在研制歼-12之前接触到的大多是米格系列的各型歼击机,从米格15、米格17到米格-19、米格-21,再加上对后三者的仿制使中国充分适应并理解了这些“士兵战斗机”的情况,即灵巧、速度快、高空性能好、操纵优异,而且机体结构也较为简单,可以大量生产,可经受住最残酷战争的大量消耗。

再加上米格-15和米格-21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中国空军自然地认为未来的战斗机即是该种思路的进一步延续。 歼-12在设计之初的指导思想比米格系列的“士兵战斗机”更为激进,其被设定为“人民战斗机”,其旨在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尤为重要的人民战争搬到天空中,以开展空中人民战争和空中游击战。因而其被设定为一款机动灵活、短距起降、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该设计被交由南昌飞机制造厂承担,由主持设计过强-5的陆孝彭任总设计师,从68年7月开始设计,到70年12月26日完成首飞。 歼-12的各项指标基本都达到了最初的设计要求,其起飞和降落滑跑距离仅需500米,回转半径仅为1140米,而爬升率更是达到180米/秒,可谓机动灵活,被叶剑英称为“空中李向阳”。但尽管如此,歼-12的问题也尤为突出,其优异的性能也是靠着机体重量轻和较大的推重比实现的,歼-12正常起飞重量仅为4.5吨,装备一台涡喷6乙涡喷发动机,推重比可达0.91,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无法安装机载雷达、机内载油较少、机载武器火力不足。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歼-12飞机的研制工作于1978年2月停止,仅剩5架试飞机。 总的来说,歼-12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轻型战斗机,其机动灵活、短距起降、结构简单,非常契合轻型战斗机的设计指标。而且歼-12在研制过程中也大胆尝试了新结构、新工艺,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机体结构减重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且该飞机设计研发到首飞较为仓促,在气动布局、动力系统等方面都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潜力。尽管其在当时战斗机普遍在往大型化、多功能化发展的潮流下显得非常另类,但依然不能否认其面向于空军较为薄弱的国家的重要意义。虽然最终歼-12没能坚持下来,但其是中国航空工业在拜托苏制飞机的设计格局后,第一型完全由中国设计研发的喷气式战斗机,并且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中国各型战机的研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歼-12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航空工业水平基本就是残疾的。同时期美军装备有F-4为代表的各种第二代战斗机。苏联则是MIG-21,Su-9等。中国当时仿制MIG-21都成问题。咋办呢?歼-6并不见得能够用。就搞出了“空中游击战”的作战理念。

要设计一种小而轻,能够在烂的掉渣的跑道上起飞,并且廉价量大的战斗机。这就是歼-12。歼-12的设计思想和当时中国面对的战略环境是分不开的,但是也在一开始注定了这架飞机不可能成功。同时期美苏的战斗机发展都开始迈向大型化,搭载完善的控制系统。

歼-12的正常起飞重量只有4450Kg,空重3100Kg,相比很多二战时期的活塞式战斗机都更轻。因此达到了0.91的加力推重比。但是因为飞机太小,在油量只有1250Kg,带上2个副油箱的最大航程也只有1400Km左右,火控雷达也装不上。武器也很有限,1门30mm机炮,1门23mm机炮,总计备弹120发。外挂2-4枚红外空空导弹。

但是歼-12自身的问题还是太多了,最主要的是没有雷达。

直到1977年为止,歼-12试飞了135架次,81小时12分钟。完全达到了设计时的各项技术指标。但是这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本身指标就定的很低。 空中游击战被认为是不现实的。项目最终于1978年中止。

从技术角度讲,歼-12是很落后的,60年代末设计的飞机,还保留有翼刀,飞机的设计也没有采用面积率减阻,座舱视野差,这飞机最终能达到设计指标最主要还是因为指标定的低。同时期沈飞的歼-8,乃至于后来的歼-9就因为不切实际的指标都失败了。

越战、中东战争、国土防空战中,轻型的米格系列战机不断打下美制重型战斗机,军方认为未来战争中,敌必先摧毁己方前沿机场,所以很有必要研发一款短距起飞、价格便宜、维护方便、随时能战的小型战斗机,似空中游击队一般灵活机动。

军方决定打空中人民战争,实现广泛和分散的游击战,歼-12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军方提出研发任务,要求在4吨左右,装上卡车都能机动转场布署,特别是其加速、爬升和盘旋性能要突出。

在国外研制诸如F-14、苏27、幻影F1等中型、重型高性能战斗机时,国内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追求比歼7还要小型的战斗机,采用缩小机体,减轻起飞重量等措施,来提高战斗机的机动能力。

以现在军迷的眼光来看,真是有点不可思议,歼7本身就是轻型战斗机,尽管飞得快,但却跑不远,属于短腿先进,看不远,因为机头进气,雷达性能落后,是个近视远,严重依赖地面导引和指挥。

当时,军方尽管有人头脑较清醒,担心小轻灵类型的超轻型战斗机设计方案是否可行,但在国内政*治影响下,歼-12还是顺利在南昌飞机制造厂上马。

歼-12还真搞出了数架原型机,飞赴北京向军方高层作起飞汇报表演,平常战机起降需要滑行千米左右,歼-12只需500米,某帅说其是“空中李向阳”,但那也只是起降灵活而已。

机头进气的歼-12机体小,空重仅3.1吨,最大起飞重量4.45吨,燃油少,航程短,火力弱,没有雷达,看不远,单发动机,推力明显不足,有意思的是,按军方要求,歼-12研制出来了,但军方始终没有下一架订单。

歼-12,属于明显打上时代烙印的军品,但却违背了战斗机发展的客观规律,政*治正确果然重要,譬如打人民战争,但对于军事装备,特别是高科技的空军装备,毕竟和陆军装备还是有所区别的,需按科学来规划和发展更重要。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无意侵犯作者版权。

世界上最轻,最小的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雅称“空中李向阳”,形象的比喻这款战斗机设计理念!小巧玲珑,飞行速度快,机动性强,满油满载(武器弹药)才不到8吨总重量。经过试飞验证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可是,正因为小巧玲珑,近视眼,看不远,小短腿,跑不远这些致命缺陷没有被空军接受。但是,J12是一款完全摆脱苏联模式,自主研发的真正意义上国产超轻型喷气式 超音速战斗机。至少从今天的“山鹰”高教机身体,能看到J12的影子。为国产战斗机完全自己设计,制定工艺标准,开模,试制,生产积累了一套经验。

今天眼光不能去准确评判当时的思维,当年是被逼无奈妥协,固定机场保不住就得退到公路当临时机场跑道,限于公路惨不忍睹的质量和现状,必须尽可能的小巧(如能是瑞典 39鹰狮水准倒也好了可惜做不到!),轻到人力推着跑最简陋的维护标准,你想一个大卡车上天装满弹药牛逼呢??还是一个微型奥拓上天打100发炮弹晃悠10分钟下来牛逼呢??白白消耗财力人力物力搞了一个迷你版歼7+6的融合体,结果还是没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