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铀矿地质研究程度和存在问题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相山铀矿田有 40 多年的铀矿勘查和研究历史,先后完成了 1∶50000 的航空放射性测量、航磁测量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1989) 、山地重力测量 (核工业 266 大队,1997) 、1∶25000 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 (核工业大队 261,1996; 核工业 266 大队,1997) 、1 ∶25000 岩性岩相填图 (核工业 261 大队,1985) ; 投入钻、硐探工作量约 200 万 m。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积累了包括包裹体成分、成矿温度、成矿年龄等大量数据,划分了铀矿类型。陈肇博等 (1981) 提出了“双混合”成因模式,即遭受深熔作用的富铀地层中的铀转入酸性岩浆和原生流体,构成成矿溶液中铀的第一个重要来源; 原生流体及其与大气成因水混合后生成的热液在上升和渗流过程中,从所经过的富铀地层和古老铀矿床所溶解出的铀构成热液中另一个重要来源。杜乐天 (2001) 认为,U、Th 是通过碱交代作用从深部携带上来的; 张万良等(2005) 从邹家山矿床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入手,提出成矿物质与火山岩、斑岩一样,都来源于深部岩浆房体系,认为成矿物质、斑岩、火山岩具有 “兄弟”般的亲密关系 (图 1.1) 。
对相山地区的铀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及成因的认识,对地质勘探成果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也为本次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由于找矿方法和手段的单一使用,多源信息资料尚没有进行过有效集成,而且成矿作用过程是复杂的,加上成矿后的变化和改造就更为复杂,就矿床学和资源评价研究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探索的问题。
(1) 多源地学信息综合研究不够。相山铀矿产于相山火山- 侵入杂岩体 (S 型) 中,找矿勘探及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地学数据越来越多,但前人找矿方法多是单独的使用,较少进行多源地学信息的集成分析。
(2) 相山地区的深部成矿条件研究薄弱。相山地区的勘探深度主要在 500 m 以上空间 (张金带,2005) ,500 m 以下的空间仅在很局部的地方进行了探索,并有富矿发现,相山矿田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深部的资源潜力,深部成矿条件的研究是薄弱的也是急迫的研究内容。深部地质研究的方法手段也值得探索。
(3) 在成矿系统的角度上,成矿作用研究多,成矿后的变化和保存状态研究少。相山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良好的成矿条件预示着良好的成矿远景,但成矿远景并不等于找矿远景。相山铀矿是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矿床形成后会经历各种后生变化和改造:一些矿床可能经强烈剥蚀而消失; 一些矿床则有幸被保存下来。矿床的形成过程是矿床的一个方面,矿床的破坏或保存是矿床的另一方面。增强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对提高预测矿床的能力至关重要。
相山矿田矿床形成后岩浆活动不强烈,矿床发生变化的地质因素是不是区域新构造运动导致相山矿田不同部位的差异升降,从而使有些矿床抬升、遭受风化剥蚀而破坏甚至消失,有些矿床下降则有幸被完整地或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