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沁机枪对于后来的自动武器发展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882年在英国考察部队时,发现士兵的肩膀都被枪托撞得青一块紫一块,于是突发奇想准备研制一款利用弹药后坐力来自动换弹的枪械。那时候枪械的弹药,都是换装一发射击一发,换弹速度直接决定着士兵的生死和战场胜败,一旦这种自动换弹的枪械研制成功,那将不亚于一次枪械技术的革命。
皇天不负有心人,
马克沁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制成功了这款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后用其名取名马克沁机枪。马克沁机枪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实现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可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100发/分钟,也可做单次击发。总之,每次弹药击发之后,马克沁机枪都能自动填充好下一发备弹,直到帆布弹药带上的子弹打完为止。
马克沁机枪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后被世界各国仿制生产,不管在一战还是二战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可能也是夺走士兵生命最多的一款武器吧!
由于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所以可以称其引领了世界枪械技术的革命,无论当今各式自动武器的原理,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马克沁机枪属于不折不扣的自动武器的鼻祖。
马克西姆,第一代真正的全自动武器,没有它,人们就不知道什么叫被弹雨支配的恐惧。
我们先说弹链。源源不绝的弹雨,除了依靠导气式的自动机构,那条帆布弹链亦是不被人注意的关键之一。海勒姆·马克沁在发明自动枪机的同时,同时也发明了“弹链”,这种结构对世界武器的发展比枪本身还大。
现代弹链供弹的武器系统已经渗透到了各方各面,并且从最老旧的帆布弹链进化出金属弹链、不可散弹链\可散弹链,乃至金属柔性输弹带。从最小的轻机枪到旋转机关炮,统统都离不开弹链引发的革命。连加特林结构都不得不说声“真香”!
马克沁机枪在早期并不是很受人欢迎,虽然在推销过程中,精彩的连射表演总引发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火力压制”概念,因此包括像李鸿章这些高官重臣在内,大都是一方面肯定马克沁的威力,一方面肉痛那些“浪费”掉的弹药。
当时的人想的很简单,秉承自加特林机关枪的概念让人们觉得这是种“减少人工”的武器,比如一个需要10人防御的位置,让俩人推着机关枪上去,那么便可以节省出7个冲锋的士兵做更多的事。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各国都将自己引进的马克沁机枪技术进行了各种标准的调整。比如7.92mm的德国MG08,采用0.303in(7.7mm)弹药的英国维克斯机枪,采用7.62mm弹药的俄国M1910。此外还有美国的勃朗宁机枪也大程度的采用了与马克沁结构相似的设计。
比如德国的MG08,采用7.92mm口径的毛瑟弹,随后还发展出了几个“弟弟”,比如MG08-15和MG08-18。
MG08-15,属于轻量化的马克沁机枪,这种思维喻示着人们对火力与武器灵活性的统一追求。
去掉了水冷套的MG08-18虽然在战场上出现的很晚,但它为德国以后的气冷式机枪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引发出德国的通用机枪改革。同时这种轻量化战术思维还直接引发出“轻机枪”的概念。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通用机枪”与“轻机枪”一起,构筑出了初级的“班用机枪”概念,为后世武器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除了使用哈奇开斯的法国人外,世界上大多数军事强国都是马克沁的用户。这也直接导致了一场“马克西姆的灾难”。
战场上马克沁机关枪构成的火网迅速让战争从士兵突击变成往地下挖沟打洞的“堑壕战”,搭配上炮兵火力的自动武器火网将士兵们成片的撕碎。索姆河会战中,英军强大的攻势在德军MG08的突突声中土崩瓦解,一天不到6万士兵魂归天国。
从此自动化武器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各国不断的投入对机枪的研发与生产,并且高度关注起其它形式的自动化武器发展。
除了“轻机枪”,还有冲锋枪,早期的冲锋枪尝试完全是出于对重机枪火力的改造,人们希望能拿出“微型的机关枪”出来。故而今天我们在冲锋枪“Submachine gun”的外文单词中还能看到一些影子,不就是“次级机关枪”的意思嘛。或者按照德国人“Maschinenpistole”的称呼,也可以叫“机关手枪”。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冲着马克沁带来的“自动化”概念出现的。
甚至到二战时,有些国家对冲锋枪的定义依然是“微型的机关枪”,比如芬兰的“索米”,就一度被当做班用机枪使用。30年代这是一种昙花一现的风潮,不过人们很快理解到,靠手枪弹丸不可能真的取代机关枪,冲锋枪只是一种自动化火力的战术补充。
不过二战以后冲锋枪却衰落了,因为人们的自动化武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综合了火力、威力、机动性能后,突击步枪成为了战场的主流,被下发到几乎每一个士兵手中。可以说,这些自动化“突突突”的进步,都源于最初的那个马克沁。
马克沁机枪对于自动武器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马克沁机枪出现之前的各种机枪只能叫做速射武器,而马克沁重机枪出现之后,机枪才被叫做自动武器。
最早提高射速的手段就是增加发射管的数量,尤其是在还没有金属定装弹的时候,重新装填非常困难,要提高射速,也就是多准备几根管子。
这种增加发射管的技术惯性一直影响到了前几年的金属风暴都是利用增加发射管的数量来提高射速,这种技术路线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再装填能力极差。
自从热兵器出现以后,提高射速就是一个东西方共同的目标,中国原来出现的三眼铳、七星铳都是比较早的尝试,而西方国家在也是研制了各种排枪、转膛枪,不过最终速射武器比较成熟的产品就是大名鼎鼎的加特林机枪。
加特林机枪可以说是速射武器的巅峰之作
马克沁机枪和加特林机枪相比,就像是苹果手机和诺基亚手机一样,马克沁机枪是彻底改变了机枪的技术规则,把游戏规则给改了。
不过,马克沁的出现是彻底改变了整个速射武器的技术规则,在马克沁机枪出现之前,速射武器的一般是多根枪管、外能源驱动枪械连续发射,而马克沁重机枪是把技术规范变成了一根枪管、内能源。在此之前提高武器的射速都是依靠增加枪管的数量,而马克沁机枪是提高了枪弹的再装填速度,而没有增加枪管的数量,这样就大大的减轻了武器的重量,使机枪成为了一挺能够跟随步兵部署的武器。
应该说,马克沁研制机枪是属于跨界工作,在被爱迪生挤兑到了英国以后,这个原来的电气工程师改行成了开创了自动武器时代的人,而做完了马克沁机枪以后,人家又回到了电气工程的老本行,做大型游乐场去了。
而内能源则是驱动机枪上膛-击发-退壳-再上膛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供能源的是火药气体或者枪弹的后座力,而之前的机枪都是外能源,基本上都是手摇的,一挺机枪需要比较多的人伺候,而马克沁最少只要2个人就可以用起来。
在马克沁机枪以后,各种单管、内能源的自动武器可以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的研制了出来,并且各种自动武器的原理也纷纷出现,现在的三种自动武器的原理都是那个时候提出来的,到现在也没有新的原理出现。
图片来自网络。
马克沁机枪是现代自动武器的鼻祖,是真正意义上的模板和典型,后世的自动武器几乎都是模仿马克沁机枪的工作原理来造的,也是一战二战中的大杀器
一句话点明:开创了自动武器新纪元;在马克沁机枪之前,各国陆军装备武器还是各类单发的手枪,到了一战前夕,索姆河战争一日之内死在马克沁机枪的人数达到6万人之多,更加加速了各国采用马克沁机枪的速度
我觉得还是发展自己研发的比较好
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改变了线型作战模式,一种新式武器的出现,其最大的变化就是对战术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