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为什么会感动老一辈人和现在的年轻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电影《芳华》和电影《战狼二》。是两个不同风格的电影.巜芳华》这部电影有几大首创。一个是越战题材。这个题材很多年没有导演敢拍了。都说当代人不拍当代事.题材太敏感。国家广电总局是否通过都是问题。其二用了很多无名气的新演员。(黄轩除外)大胆起用新人。准确的还原了那个年代应有的青春气息。另外,我们国家经过了30几年的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人们集体怀旧,怀念物资匮乏,和感情深藏的那个年代。导演冯小刚和编剧严歌苓。都是有部队文工团生活经验的人。部队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失去的都是美好的,珍贵的!无论是五零后六零后,或是七零后八零后。试问有谁不怀念自己的青春呢?这是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反映在票房上是很真实的。但想超过电影巜战狼二》
是很困难的。但即便是这样,它已经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非常适合各个年龄段,各个文化层次的人集体观看。青春.热血.战争.怀旧。都有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文化层度非常高的观众非常认同.最后预祝《芳华》电影大卖。感谢今日头条的邀请。
《看过芳华后我150度转身》
这个标题完完全全是对我自己说的。我今天才在电脑上断断续续看完这部电影(希望和电影院看的是一致的),但因为看过严歌苓女士的几部作品,就先入为主一厢情愿地在头条推上了几段对自己完全没有看过的电影的看法。看完电影后才发现自己的几段评价完完全全是个屁。特向支持我看法的朋友和反对我看法的朋友道个歉,用下面的观后感抽自己一巴掌。
电影《芳华》没有网上朋友们说的那么好,也没有朋友们说的那么糟,很平常的一部好电影。我没有感动,战争年代及和平时期为国流汗和献身的将士们令我崇敬,但里边没有足以令我感动的英雄。也没有叫我感叹,里边没有令我感叹的悲惨命运,只有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记忆。影片给我带来的只有经历过的或熟悉却渐忘的青春回忆,没有什么可以反思的,喜欢和不喜欢的一个一个画面都是那样亲切嫩涩,值得回忆。
画面一,翻跟头摔倒、胸罩里缝块海绵等情节引来的战友哄笑使我想起了逝去的青春集体里的找乐生活,总会有同伴成为集体的乐点。那时很累很苦很单调笑一笑真是动力,要认为这是歧视,我们没有,非要扯上出身那我们有点目瞪口呆。四十年过去了,那时的笑点经常成为今天聚会饭桌上回忆的新笑点,没有歧视,只有开心。
画面二,文工团的标兵为了一个拥抱去了伐木连,另一位女兵由于不执行命令去了卫生队,要说这是组织处理,我感觉他们真是幸运。一名军人任何时代的军人违反了纪律(纪律合理不合理甚至人性与否不是我们决定的)及不执行命令还能够留在部队只能用幸运解释。
画面三,一位军人从文工团去了伐木连,二年后又去了反击战前线并担任了连队指挥员;另一位从文工团去了卫生队,二年后又上了前线,能够为国流血献身这是真正军人的一生梦想和荣誉,影片没有看出丝毫的贬损之意。有人说这是下放甚至说是发配到了前线,真不知从何说起。文工团也奉命奔赴前线也是发配吗?
画面四,时间走了,人到中年,各奔东西,命运各异,有人出国,有人升学,有人经商,有人劳动吃饭,有人娶妻生子,有人嫁为人妻,有人结了离了,有人孤身一人;生活就像万花筒,随转随变,达官贵人普通百姓莫不如此。影片画面仅仅是对普通人生活画面的一个截取,没有任何的不正常和公道与否。我们站在一个安稳的平台上对他们评头论足,点点鸳鸯谱,论论幸福感,永远不会有一个合适的答案。那位富人太太有钱,没钱人说她真幸福;用一只手劳动吃饭者缺钱,有钱人说他不幸福。之所以如此,因为我们手中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金钱。忘记了是在哪里看过一个数据,富人自杀率远远高于穷人自杀率,这是幸福的自杀吗?听过几位达官贵人酒后自叹,上了我们这趟车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酒后吐真言,只能相信。如果能找到另外一把品评人生的尺子,或许我们会一切改变。
画面五,影片中女主角的命运出现的合情合理,不悲不伤。多数观众心疼她的被欺辱,按现在说是被霸凌,这可能也是编剧的初心。我却感到其命运合理,因为我认可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初到部队做的那些糗事原因在于她的年龄太小,不会处理日常关系;比如偷拿别人军服的小聪明。后来做的错事就是由于她的个性太强造成的了,比如假装生病不执行命令,她却忘记了自己是名军人。后来的精神疾病医生说是和立功受奖有关系,这就很难和心胸不开阔撇开关系了。最终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了,对平凡人来说不能算是悲伤的结局。
画面六,影片展示的残疾军人和联防队打起来了,的确令人不爽,这应该是影片堆出的一个卖点,也是戏剧编写的要求。街上有老人被打,有孕妇被打,有穷人被打,有富人被打,有平民被打,有贵人被打,这都是由于社会缺了点什么。刘峰和人打了一架或说被人打了,但作为退伍军人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观众由于心理蒙太奇和对比蒙太奇的作用实在无法忍耐,只有流泪痛心。但刘峰一直有个不变的追求——做个活雷锋永远助人为乐。影片快结束时,刘峰还在修理坏地板,为战友拼接破碎的青春留影,甚至最后对战友的一抱都是出自自己不变的信仰。有信仰千折不悔,他是最最幸福的人。这也是芳华最成功的一点,值得看的一点。
老实说战狼是看着很爽的那种商业动作片,芳华有点文艺片的底蕴再里边。社会影响力冯导电影岂是吴京能比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放在一起比没有意义。
不同于《唐山大地震》那种悲情的渲染,《芳华》的感染力,是润物细无声的。
片子想讲的东西很多,想讲青春,想讲度过青春岁月的文工团,想讲人们的故事,想讲爱情,想讲时代,想讲战争,想讲人性...却大都只能点到为止。这么看来,与其说是想讲一些有的没的,不如说冯导是想讲述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
也许就是冯导自己经历的故事!
冯小刚片子里的人,人物总是很丰满,显得真实而亲近,大众好接受,性格太突出的,能平衡回来,这是冯导的功力。但是却总不够极致,看得多了,就分不清谁是谁了。葛优演的大多都是如此,刻画人物形象。
量的长镜头穿插其中,而剩下来的镜头,剪辑节奏也很慢,单个镜头时间都不短,伴随着很多缓慢的运动调度。
当然来了很强的浸入感。
正如观众伴随着穗子的讲述身临其境一样。
但是缓慢的节奏也让影片稍显沉闷,而冯导想讲述的东西太多,也让影片显得混乱繁琐。
早早离开的两个人,刘峰和何小萍,都不约而同的跳出了特殊时代的集体刻奇。
他们的青春,最刻骨铭心也最奔放美好的时刻,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
冯小刚想给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重温记忆,想让没经历过的人,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
片中的人物很多。
每一个人物,无论是大好人刘峰,还是坑了刘峰的林丁丁,都跟丰满,做出的选择,都是以其立场看来正确无比的。
峰和何小萍,经历过太多的辜负和失去,于是当生命洗尽铅华,芳华不再,他们变得格外平和。
结尾处,萧穗子说:“不由暗自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他们与世界格格不入,但却找到了彼此,也不错。
看罢《芳华》,心中真的很难过,如同当年看《1942》一般。没想到冯小刚,这个当年以喜剧驰名大江南北的导演,突然一转身,变成了如此这般。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这个电影,表现战争的时长只有6分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敌人。而表现一个慰问舞蹈,却足足用满3分钟完整演绎,里面有亲人! 一个舞蹈时长抵半场战争时长,这不是表现打敌人的剧,而是表达想念亲人老兵的剧! 看电影要明白。不幸患病的英模何小萍,观看队友演出《沂蒙颂》时,随着舞蹈音乐的演绎推进,何小萍在“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的音乐中复苏记忆,她于是翩翩起舞,深深鞠躬……这段戏是《芳华》最重要的表达。“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深熟于心的这句歌词,把沉默几十年的愧疚倾泄而出,问候几十年伤了心的老兵,鞠躬逝去的芳华和生命……这是冯小刚的冯氏用意。其诚其善,老兵们在看电影时不一定看懂听懂。要过年了,给老兵道声尊重——“……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时隔三十多年,深熟在心却默默已久的一声“……盼亲人,早日养好伤……”横空而出,这是缅怀和问候的喷薄,更是愧疚的痛哭,是时代的鞠躬!
我看了两遍芳华,也没有经历过或者了解过电影中当时的那个年代,但我两次都哭了。这部电影与战狼2不同,战狼2唯一的主题就是燃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但芳华不是,不仅有爱国奉献,还有那个年代特有的人和事,随着社会变迁的人生百态。我认为影片中有两条线从始至终贯穿,一条是战友情,一条是爱情。老一辈看的更多是回忆和怀念,而我看的更多是人生触动。
我们普通人生活经历的越多,看芳华的触动就会越大。
回答一问:若可可赞若好可粉若疑可议若思可评
芳华落尽
曲终人散
善良的人似乎难得圆满
但好像刻薄的人多也活的不幸福
命运这种东西,决定了一部分人的人生
但又对另外的一部分人束手无策
它时而嚣张跋扈,时而眉眼低垂
错乱地扮演着滑稽或是神圣的角色
最终,命运只会捉弄我们
一缕缕滚滚时代的烟尘,一滴滴历史长河的水珠
拼尽全力,却只为过上最普通的生活
最后也许只剩下
朴树的一句
“直到看见平凡,
才是唯一的答案”
随它天地仁否
一生底色本凉
你我心知就好
————一点撷思随想
首先,我有一个疑问《芳华》如果不是冯导拍的,只是一个小导演拍出来的,还会不会有这么火?前二天我也是慕名而看,说实话此片在这几年当中是一部真心不错的影片,这部电影要传达给观众的绝对不是宣扬战争的力量,也不是歌颂战争,而是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惧。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就是想要表达对烈士的铭记之心,但在另一方面,感觉《芳华》没有带给我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反到是有一种善良的人没有被善待的悲凉,或者是善良的人不是没有好报,只是命运在让他们窒息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即便气若游丝也能心平气和活着的本领。人生本就不易,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大人物还是小角色,平凡或伟大,卑微或高尚,最终都会芳华落尽。不管怎么说还是一部不错的文艺片,通过这部片子勾起我对反映那个时期电影的兴趣,又重温了一遍《高山下的花环》,记得小时候看的懵懵懂懂的不太明白,就记着打仗了,《芳华》之后我下载看了一下,那个更有震撼力,那个不是回忆青春,是一个国家民族在关键时候迸发的力量,里面军长开会说:有个官太太打电话都打到我的指挥所里面了,让我将她的孩子转回来,他妈的,我就让他去最前线。。。震耳欲聋。。。和《高山下的花环》比较不是全然否定《芳华》,只是觉得它真的还不够厚重,真的无法被称为经典之作。 《芳华》只能是青春之祭,而《高山下的花环》是家国情怀。 《高山下的花环》曾看哭无数人,其反映的家国情怀是芳华无可此拟的,《芳华》只是那独特年代的青春之祭,芳华之殇!《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优秀故事片,感人至深,《芳华》更像一部反映部队文工团的记录片,感叹多于感动!其实这二部片子没有可比性,不属于一个范畴内的,我只是感叹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最可爱的人!
如果,50、60、70这三代人的青春年华,如影片一样。充满,勾心斗角,互相欺凌,冷酷无情、落井下石、好人无好报、那么这样的芳华岁月不是我们的青春岁月……我们那时的青春年华,充满信仰,努力工作、奋发进取、看今三十年改革开放,充满我们这几代人的奋斗!电影芳华与广大、50、60、70劳苦大众的青春岁月不相干!……
今晚陪朋友去看第二遍芳华,觉得又有很多新的体验。我看到那么多象我朋友一样的中老年人在看,估计他们都是慕名去看的,几乎满场!所以我看,芳华破十个亿是必然的。小刚导演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