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风情系列十四 海山镇为什么叫海山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春节期间我去了一位朋友家,快十年没见面的朋友,四十来岁,他的妻子是位 海山 媳妇,有一对双胞胎女儿,正读初中。那天饭后,她双胞胎女儿的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妈,海山为什么叫海山?”
他女儿的这么不经意一问,许是很多在外定居,儿女在外成长的海山人面临的共同话题,他们的后一代可能对于家乡的印象与认识,仅仅只剩“海山”二字地名,除此之外,家乡在他们的意识里只是长假里偶尔回来的“度假村”碎片印象,很难立体起来,更谈不上细节化。所以,我通过翻查资料与咨询一些乡亲( 在此特别感谢网名为黄芒闲人的乡亲 ),试图去汇集一篇关于海山的概况。匆忙整理,并未深入。难免有误,希冀家乡朋友不吝指正!
海山古称 蓬莱 (实际在中国也有很多地方称为蓬莱,以山东烟台的蓬莱最被广泛认识,有仙境之意。而正如海山,在大连也有一个岛称为“海山岛”)。 据说名字源于海岛之外的眺望,海山中诸岛高低起伏,云海翻涌,山峦若隐若现,漂浮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宛如仙境,故而称为蓬莱。
海山以南北方向,分为南半岛与北半岛,整体则是由南北半岛和诸多小岛屿组成。 其中南北半岛在历史发展中又以其各自最早创乡的地方分别统称为黄芒岛(南半岛)和坂上岛(北半岛)。其中黄芒岛还有着海山岛第二高峰——烟楼山,并在后来衍生为“烟楼晓日”的海山八景之一(海山八景分别为:烟楼晓日、壀龙屿影、野水秋涛、高沙春涨、北港星灯、南海归帆、笠港飞虹、屿仔风月)。
(图片由于年代久远,较为模糊,图为烟楼晓日,站于烟楼山所观)
图为壀龙一角
图为野水一角
图片由于年代久远,较为模糊,图为高沙港,位于浮任村前
图为北港一角
(图为南海一角,在海山岛与南澳岛之间的一处海域)
(图为欧石村东南一角,屿仔风月在欧石村东南面的小海湾,被称为屿仔湾)
海山素来有“十八乡”的说法,但这是岛外人士的模糊概括,实际上不止十八个乡,其中有些是因为地理原因,如面积和住民较少的村落被包含并集在了较大的村落里;有些则是历史发展原因,例如后来的汫洲划分独立,剩下“十七乡”的说法。
(图为汫洲林氏宗祠)
(图为隆东一角)
(图为隆西一角)
(图为隆南一角)
(图为隆北刘厝祠前)
(图为石头一角)
(图为达南一角)
(图为欧石一角)
(图为东港一角)
(图为上港一角)
北岛坂上岛:坂上村 、浮任村、美宅村、余厝村、渡头村、山下村、陈厝村、蓬莱村。
(图为坂上一角)
(图为浮任一角)
(图为美宅一角)
(图为渡头一角)
(图为蓬莱村一角)
世联码头
世联码头,分别为余厝村、陈厝村、渡头村与山下村四村联合。由于资料有限,图片不能一一陈列,望乡亲可以提供图片,以备详尽。
而以自然乡村划分却分为十九个:
南岛黄芒岛: 黄芒乡( 黄隆 )、石头村、田拍(隆福寺西,据说今已荒废,住民稀少甚至没有)、獭坑村(达南村)、南洋仔村、野水村、欧边村(欧石村)、东石村、东边村(东港村)、港拍村、上港村、企头村。
北岛坂上岛: 坂上村 、浮任村、蓬莱村、美宅村、余厝村、陈厝村、渡头村、山下村。
(图为黄隆车站)
▼
以上各乡名称的由来,分别简述如下( 未能深入,难免有误,敬请指正! )
一.(海山镇政府设于黄芒乡,故在行政黄隆为镇中心)黄隆乡(黄芒乡)
黄隆乡原称为“黄芒”。 据载为 宋末 (1276或1277年间),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宋朝抗金名将刘錡(去世后追封为吴王武穆)的第六代玄孙,海山刘氏开基祖刘公带家属及几位邻人到此首创黄芒乡(据说原是在今海山中学所在地创乡,后过了十几年才迁到如今黃芒乡所在的区域)。由于创乡时,举目所在皆为金黄色的茂密芒草,因此取名为“黄芒”。然而后来,清初朱亚尧(后投靠郑成功,成为名将,并于海山留有“虎踢石”)聚义抗清、刘全十抗粮,官兵前来清剿,误将近邻县澄海县的黄芒村剿杀。海山岛的黄芒乡民闻知,为避免日后再生祸端,便借取海山寺院隆福寺的“隆”代替“芒”,并于进乡路口石碑上书:黄隆。至此开始乡名改为“黄隆”,但在乡民的日常口语中仍称为“黄芒”。
(图为隆福寺大门)
(图为隆福寺部分内景)
(图为朱亚尧之虎踢石)
黄隆乡中又以东西南北而规划为四个村落。分别为:
隆东居委会
在黄隆东南部。以朱、刘、李为主要姓氏。明嘉靖年间,宋代理学家朱熹后裔朱镇山、朱宏业从福建铜山县(今东山县)入饶,初居家野水村,后迁至黄隆。1961年从原黄隆大队分设,因地方处在黄隆东南部,故命名隆东。
(图为隆东一角)
隆西居委会
在黄隆西北部。以朱、刘、李为主要姓氏。宋末,中山靖王后裔刘氏从福建泉州(宋时泉州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城市,类似于今天的上海,有着良好的商业氛围和商业传承,演生出良好的商业基因。故而现今黄隆刘氏多在外经商并取得相当的商业成就)打锡巷孔庙大井脚迁此创村。1961年从原黄隆大队分设,因地方处在黄隆西北部,故命名隆西。
(图为隆西一角)
隆南居委会
在黄隆西南部。有朱、郭、蓝等姓,朱为主要姓氏。明嘉靖5年,宋代理学家朱熹后裔朱镇山、朱宏业从福建铜山县(今东山县)入饶,初居家野水村,后迁居黄芒乡。1961年从原黄隆大队分设,因地处在黄隆西南部,故命名隆南。1986年海山建镇当后,称隆南居委会。村中有朱氏宗祠,已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位于隆南的朱氏祠堂)
隆北居委会
在黄隆东北部。有刘、张、黄等姓。宋末,中山靖王后裔刘氏从福建泉州打锡巷孔庙大井脚迁此创村。1961年从黄隆大队分设,因地区在黄隆东北部而命名隆北。村中有粤东第一抗日指挥中心的刘厝祠 ,已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刘厝祠)
二.石头居委会(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石头村,在黄隆乡东面,有林、徐、陈、刘等姓,宋末林氏和徐氏弟兄自福建莆田到此创村,刘姓明朝入村,因居地环石而建,故取名石头村。田拍村,地处隆福寺西,周边都是田园,以“田之拍岸”,故名,原居民已迁到石头村居住,田拍小村今已荒废。
(图为位于石头村的相思井,井水甘甜可口,大旱间是村民不可缺少的水源依靠)
(图为位于石头村的教堂)
(图为位于石头村的一角,田拍周边)
三.上港村(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上港村有上港、企头2个自然村。在黄芒岛烟楼山下西面。1494年李氏等为避祸由莆田迁此创村。隐居李、林、田、邱、赖、柯、薛、叶、周、余姓。村因在笠港上段岸边而取名上港。企头,企:站着的意思,企头:站着(等人)的地头,故名。
(图为上港一角)
(图为企禾头一角 当地渔民常于此处钓鱼)
四.达南村〔海山居民习惯称其为“獭坑” (獭:潮音,tua 潮8音的第4音) 〕(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达南村有獭坑、南洋仔、野水三个自然村。在黄芒岛烟楼山东面,有林、余等姓。宋末元初,林氏从福建莆田迁入创獭坑村,相传村东北边有一条山坑水沟,沟坑中生活着许多水獭,故名獭坑;又有林氏从福建莆田金口桥村迁到獭坑村东南边创南洋仔村,因地处黄芒岛最南边的海滩上,故名南洋仔;明初,奈霹洲村民来到南洋仔村的西南边捕鱼后定居,创野水村,村前有荒野而滔天之海浪潮水,故名野水。后来明嘉靖年间朱熹后裔朱镇山、朱宏业从福建铜山县(今东山县)入饶,初居家野水村,后迁居黄芒乡。獭坑村在黄芒岛中部,南洋仔村、野水村都在黄芒岛南部,1951年建乡时, 片村命名为达南,取“从獭坑村可以到达南边海滩”之意 。
(图为达南基督教会)
(图为三目井)
五.东港村(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东港村有东边、港拍两个天然村。在黄芒岛最东部,许姓原来从福建马坪迁入汛洲岛,后于1368年迁入东边创村。明洪武十五年(1382)沈氏从福建诏安县北门入迁该村。东边村有沈、许、黄、麦、蔡5个主要姓氏,人口以沈、许居多。因地处黄芒岛东边,故名东边村。港拍,沈,陈氏,港口风浪拍打于村前,故名港拍。1951年建乡时,以片村内两个自然村(东边、港拍)各取首字命名东港。境内有蓬莱山庄等住宅群和东港沙湾海水浴场。有燕子晨东、南宫厅石洞等名胜。
(图为东港一角)
六.欧石村(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欧石村有东石、欧边2个天然村。在黄芒岛最东部,欧阳氏于宋末元初从福建莆田迁此创欧边村,因地处黄芒岛最边境,复姓欧阳,故名欧边村;郑、陈、沈、洪氏于明初入创东石村,沈氏于明代由福建诏安县迁此,因地处黄芒岛最东部,依大石堆边而创村,故名东石。1951年建乡时以片村内二个村名(欧边、东石)各取一字命名欧石。
(图为欧石一角)
七.坂上村(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在海山北岛坂上岛北端,郑氏由南宋左丞相郑清之(1230年或1238年)带三个儿子从福建莆田县首来创乡,后只留下第三子在此地。“坂”义于山坡,村创于山坡之上,故名坂上。村中有南宋左丞相郑清之墓.
(图为郑清之与其夫人之墓)
八.浮任村(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在海山北岛坂上岛西部,宋末元始,福建莆田林氏至此创乡,属海滨积沙洲,命名浮岘,意为海里浮上来的大洲。后因语言转化为浮任。村中有“松磐”石刻群、落山虎、宝云名庵等。
(图为落山虎一角)
(图为松磐胜槪)
(图为虫二,取風月无边之意)
九.蓬莱村(非蓬莱岛)(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在海山北岛坂上岛中部偏东,有李、林二姓,李氏于宋末元始从福建莆田迁此创村。 聚落于小水沟的转弯处,得名沟郁 ,郁(饶语):转弯、转角、郁角。后人因它地处依山临水,风景迷人,故以海山古称蓬莱作为村名。
(图为蓬莱村一角)
十.美宅村(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在海山北岛坂上岛南部偏东,宋末,余氏从饶平黄冈青园至此创村。因村落依山临海,土地肥沃,海产丰美,故名美宅。
(图为引汤渡槽)
(图为美宅村一角)
十一.余厝村(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在海山北岛坂上岛东南端,余氏于宋末由饶平黄冈青园迁此创村。本称东汕头,该村居于笠港洲汕之东侧而得名东汕头。后因余姓世居而改称余厝。余厝与陈厝相邻。
十二.陈厝村(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在海山北岛坂上岛南部,陈氏从福建莆田至此创村。本称东汕头,因村前的笠港岸边有一条洲汕,村居洲汕之东首而命名东汕头。后因陈姓世居而改称陈厝。
十三.渡头村(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在海山北岛坂上岛南部,蔡氏于宋末元初从福建漳浦迁此创村。因地处笠港的黃芒隆北码头的对岸渡口上,取名渡头。
十四.山下村(资料少,欢迎有更多资料的乡亲在留言处补充,以备详尽)
在海山北岛坂上岛南部,宋末,林氏弟兄由福建莆田迁居饶平黄冈,后其三弟移居此地的胶莲山下,自取名黄冈下,海山人世称它为山下,故名。
海山岛虽仅有49.6平方公里的面积,然而其本自具足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却有许多,有座落于烟楼山西侧的千年古刹隆福寺;有建于公元1238年的坂上三百门大王山上的南宋左丞相郑清之墓;有位于与南澳隔海相望的外头埠海滨,郑成功水师先锋朱亚尧逃避官兵追捕的虎踢石,以及附近的天后宫、三义女庙,海蚀岩壀龙(央视科教播出),亿年石龟;还有诸如猴子弹琴、 松磐胜概、斋乾宝树、水牛沐浴、擎天一柱、石狗、石公鸡等30多处的唯妙唯肖的石趣风光;有长达10公里的沙滩防护林带和天然海滨浴场;“三宝”、“四奇”、“八景”、“十胜”......
(图为位于黄隆的天后宫一角)
(图为三义女庙旧貌)
(图为三义女庙新貌)
(图为位于黄隆的亿年石龟)
(图为海边一角)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虽然身为海山人,却因为常年在外,倍感疏离。简略一文,希冀有更多的家乡人补充,以使得更丰满地呈现海山。感谢!
海山,为什么叫海山?
因为它本来就是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