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佛山何门三杰!从狮山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钟三兄弟回家了!

佛山何门三杰!从狮山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钟三兄弟回家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佛山何门三杰!从狮山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钟三兄弟回家了!

【编者按】以下文章包含两个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特此声明!

一、转自公众号“南海狮山”:《一门三杰!从狮山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钟三兄弟回家了!》

二、转自【南方plus客户端】:《愿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南海狮山“何氏三杰”74年后首次同回家乡》

11月17日,细雨中,狮山镇狮西沙坳村,何氏宗祠。两扇厚重的漆黑木门被推开了,拖着长长的“鼻音”——“吱呀”一声,划破了祠堂的宁静。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何国钟院士踏进阔别几十年的家门

祠堂开门迎喜事。这次的喜事,是“何门三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钟、水利水电专家何国桢、水电设备专家何国任三兄弟及其两个妹妹回乡。当他们一脚踏进祠堂,回到的代表着家族的精神圣地,跨越的是七十载时光,袅袅香火中,岁月远了,故乡近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三兄弟围在一起看族谱

“我的家乡在哪里”

11月3日,居住在佛山的何应敏在家族群里发出了一条信息,“说是大伯、二伯、三叔要一同返乡”。没想到,这一信息就像在池塘里扔了鱼饵:分散在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广西、广东广州和东莞的宗亲们,纷纷“跟帖”报名回乡,一下子就报了几十个。

请输入图片描述

原来,何应敏的大伯、二伯、三叔身份特殊:

大伯何国桢,是杰出的水利水电专家,曾获这个领域最高奖——钱宁泥沙科学个人奖,他提出的蓄清排浑治黄方案及泥沙科学研究成果,开启了多沙河流治理的新思路,为治理黄河、珠江作出重要贡献;

二伯何国钟,是对我国国防事业有重大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物理化学家;

三叔何国任,是我国水电设备专家,曾提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他在贯流式转轮研究和开发潮汐新能源方面有创造性贡献,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这些又长又专的介绍,何应敏可记不清,他只知道,三个人都是对国家有很大贡献的人,都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是家族的骄傲。但这几位令人骄傲的主人公,与何应敏一家失散数十年后才重逢。多年前,这三个伯叔的堂兄弟,也就是何应敏的父亲何国兴,把这个关系弄丢了,“因为他们在广州的房子拆迁了,找不到门,失去联系。”

直到2012年,全球何氏宗亲会在南海召开,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凭着仅存的记忆——何应敏父亲的名字和家乡名字狮山沙坳村,顺藤摸瓜寻上门来,而何国兴没能等到,2010年就去世了。

“丢”了的关系又搭上了,不仅仅是何应敏与伯父们的关系,还有“国”字辈的何家人与家乡的关系,从一根线生出了无数根线,织成了一张网,联通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亲戚们。何应敏忽然发现,原来他的家族这么庞大,可惜大多素未谋面。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何国钟院士、何国桢、何国任三兄弟

见面,何其难!“我们三兄弟都十多年没见过面了!”今年79岁的何国任,深知这次机会太不易:“我二哥大学毕业后24年没回家,家里也联系不到他,只是每个月都收到他寄的钱,1979年他被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我们才知道他原来干的是事关国家国防的工作,要保密的。”刚联系上不久,1980年,他的父亲何景斌去世了,又过了10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二老离世,何国钟因在国外,没能送最后一程。

家乡变成他们另一条重要的根和纽带。

何应敏发出的讯息还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她就是南海区档案局地方志科原科长、刚退休半个月的张莹。在5年前,张莹策划编撰《南海院士风采录》一书时,曾经到大连何国钟院士的家中拜访过他,当她送上《清代南海风情画》时,何国钟连忙摊开,“我的家乡在哪里?”边看边找,当张莹在画卷上指出他家乡的位置时,虽然画面上看不到沙坳村,他还是久久地盯着狮山的那块地方。

而今,年纪越大,思乡之情越强,6年前回乡的照片还存在何国钟50T的硬盘里,他不时翻出来回味,该回去了!于是他跟哥哥和弟弟商量,一拍即合,决定回乡。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何国钟院士、何国桢、何国任在阔别几十年的家里合影

“我是你的村民”

一辆中巴车稳稳地停在了何氏祠堂的门口。这辆载着何国钟院士一行的中巴车仿佛也知晓他们返乡的急切心情,比原计划提早了半个钟出现在祠堂门前。

下车时,村中下起了细雨,让老人们有些猝不及防,几人拼一把伞,祠堂黑色木门被推开,他们一脚踏进去,这一脚跨越了七十多载。

看到中巴车的出现,乡亲们才反应过来——“何门三杰”回来了!没过多久,乡亲们陆陆续续地撑伞出现在祠堂,不算宽敞的祠堂里,一下热闹起来。

“大伯坐中间,二伯坐这,三叔也过来坐。”等三兄弟给祖宗们上香后,乡亲们拉着三位老人,坐在了长板凳上。随后,一个个陌生的乡亲被推到老人们跟前,“这是侄子”“他们兄弟俩的父亲跟你们是同辈”“这是村书记,也是侄子……”

请输入图片描述

小祠堂里涌入一波又一波的人。正厅里摆放的三张长桌旁,围了一圈的长板凳,坐满人后,外围又摆了一圈,一下又被挤满了。大家七嘴八舌地给三兄弟介绍近况。

“我现在79岁了,现在在天津工作。我二哥坐飞机从大连回来,我是15号回来的。我五岁回过乡下,这次三兄弟首次一起回来。”老三何国任也当起三兄弟的“代言人”,同乡亲们介绍起来。

不知谁递来一张印刷的族谱,三兄弟立马围上来,找自己熟悉的名字。老大何国桢摘下眼镜,鼻子都要碰到纸面,才找到自己的名字。“我可以带走吗?”他问,得到回答后,他立马把族谱折好,小心地放进自己随身的包里。

回到板凳不久,又一个青年被推上来,被介绍说:“这是村支书。”听到介绍,何国桢起身紧紧握手,大声地说:“我是你的村民!”这句话,他重复了三遍。

淡淡的香弥漫在祠堂里,天井小雨飘下来,热闹的氛围却穿透微凉的空气,感染着每个人。

请输入图片描述

乡亲欢迎何国钟院士

“知足,不辱”

“他们家几兄妹读书厉害。”村里人围观着,议论着,那时候想读书多艰难,但何国钟家这几个兄弟姐妹里,就有5个考上了大学。

何国钟家一共有兄弟姐妹七人,虽然父亲何景斌与其兄弟共同经商,但由于家中孩子多,生活负担依然十分沉重。接受过私塾教育的何景斌,还是依然坚持与妻子节衣缩食,供孩子们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

何国桢与何国钟的童年时期,正逢日本帝国大举侵华。为了避难,他们举家搬到了郁南。“我在郁南一小读到六年级,初一的时候就逃到了贺县(今贺州)。”回忆起那段日子,何国桢至今记忆犹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敌机的轰炸,二弟也看到了,飞机投下的炸弹,炸得肢体到处飞。”

面对如此惨烈的场面,兄弟几人的幼小心灵早已种下长大后建设强大国家的理想。

抗日战争胜利后,何国桢兄妹几个也回到广州继续读书。何国桢在华南工学院读书后,参加了地下学联,“夜里一点多我还偷偷爬出宿舍,学习马克思。”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全国高考,何国钟考上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大姐从中山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被保送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何国任则考上了华中工学院(后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水力机械专业。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何国钟院士、何国桢踏进阔别几十年的家门

更持久的力量更在于家训的传承。何景斌亲手书写家训“知足不辱”,一个是要求子女知足,一个是要他们立志奋斗,不辱祖宗。如今这幅家训几经搬家,仍然保留在四妹何顺仪家里,而他们这几兄妹,则用一生的行动,维系着这个家训。

这三兄弟,一辈子都投身国家科研事业中,至今未休。兄弟三人各有成就,却总是互相谦让。何国钟最是谦虚,“我的哥哥和弟弟学哪行做哪行,为国家做出了很多具体贡献。我是边学边干,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有幸遇到了好的导师和好的环境,还有机会出国当访问学者,所以我才有这样的成绩。”而他也想以自己的经历,勉励家乡学子,因此2013年就为石门高级中学学子们题了字。

何国桢赶了个晚,此次回乡,他提笔赋诗赠家乡,希望南海传承崇文尚教精神:“少怀水利强国梦,老来返乡赤子心。惟愿后生胜我辈,更使狮山美名扬。我见家乡多美丽,寄语二言贻后学。唯有精勤能致远,国兴还须教育兴……”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何国钟院士参观村里社区幸福院,竖起了大拇指为家乡点赞

想为南海做个“媒”

也许70多年前,承载着“教育兴”宏志的是他们的祖屋,在那里,或许留下了他们父亲手把手教他们读书写字的身影。回乡,是个挖掘记忆的过程,这场热闹,从祠堂转到了祖屋。

“我记得这棵龙眼树,小时候摘过龙眼。”最爱吃的何国任,看着祖屋前腰那么粗的龙眼树,不禁有些兴奋。祖屋青砖黑瓦依旧,细细打量会发现,墙上的壁画依稀可辨。回到祖屋,何国钟拉上兄弟姐妹,拍照留念,可惜时间将记忆漂白,虽然何国钟极力在脑海中搜寻,但还是无果:“我记不得了!”

与他们祖屋相连的另一栋青砖大屋,曾是他们父亲的堂兄弟的住地,而今久无人居。厚重的木门被推开,映入眼帘的是,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看起来危机四伏。“不要进去,太危险了!”听不进众人的苦劝,何国钟一语不发,坚持地往里走,再往里走……

祖屋是他的出生地,是承载他童年记忆的地方,也是凝聚他们家族的共同牵挂。这次回来前,何国钟特意和兄弟姐妹商量,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捐赠祖屋。在南海区区长顾耀辉会见何国钟院士一行时,一见面,何国钟就迫不及待地说:“我们想把祖屋的产权捐给南海区政府……”

回乡,可不止捐赠祖屋一件事,为了更好延续与家乡的情缘,何国桢从肇庆带了一堆自己的著作,何国钟从大连打包寄来几箱材料,何国任则特地选了自己的十多篇论文,要赠送给家乡南海,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黄志豪接过后,不禁说:“你们身上体现了海纳百川、志在四方的南海精神及家教家风。”黄志豪则叮嘱相关部门,要给他们定期寄《新时代南海家书》,让他们常常了解家乡人、家乡事。

请输入图片描述

黄志豪与何国钟三兄弟亲切交谈。/张莹 摄

“我以前说,南海怎么那么笨呀,这里出了16个院士,有那么多科研成果,院士背后还有研究所的资源,怎么就不好好利用起来呢?”何国任有些焦急,透露出对家乡发展的热切关注。不过,南海的“笨”有其原因,“以前是不知道南海有这么多院士,我们2013年做《南海院士风采录》,经过各种渠道联系、统计才知道,原来南海有这么多院士。”张莹解释,半个多世纪以来,被选入两院院士的科学家不过1000多人,而已知的南海籍和在南海出生的两院院士就有16人,真是宝贵的资源。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何国钟院士、何国桢、何国仼参观佛山高新区展览馆

作为其中一员,何国钟最近一直想着如何为南海作个“媒”。他关注着家乡的产业动态,得知南海正在发展新能源,兴奋地推荐起他所在的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我们所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新能源的,60年代就起步了,南海有需要的话,我回去跟所里说说,希望可以牵线搭桥。”

回去的路上,何国钟说:“今天真开心,最开心的是,听说南海是全国百强区的第二名!”

来源:珠江时报、南方+

===============================================

原标题:“愿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南海狮山“何氏三杰”74年后首次同回家乡

【南方plus客户端】17日,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何国钟与水电水利专家何国桢、水电设备专家何国任三兄弟,及其亲戚一行15人回到家乡狮山镇狮西沙坳村。他们先后到何氏宗祠、祖屋、狮西社区老人院、佛山高新区展览馆参观,感慨家乡发展及时代变迁。

这是时隔74年后,何氏三杰首次一同回来家乡。“我们三兄弟都搞技术,二哥是中科院院士,我自己也曾是中国工程院士候选人,三兄弟都是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专长,希望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何国任说。

“你们身上体现了海纳百川、志在四方的南海精神及家教家风。家乡为你们的成就自豪,你们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欢迎你们常回来家乡看看。”在会见院士一行时,佛山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黄志豪高兴地表示。

请输入图片描述

时光深处是故乡。当天上午9点许,何国钟一行乘坐的车辆缓缓停靠在沙坳村何氏宗祠前,在侄子何应敏的搀扶陪同下,何国钟院士缓缓走下汽车,与宗亲们亲切握手。何氏三杰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步入祠堂,拜祭先祖后,与乡亲们围坐一起,畅叙亲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宗亲们拿出最新编制的何氏一族谱系,何院士三兄弟高兴地仔细查看着,不时询问宗亲谱系上的人物情况。

在与宗亲们合影留念后,何国钟三兄弟便前往他们小时候居住的祖屋。门前那棵百年龙眼树,勾起三兄弟的童年回忆,何国任抚摸着粗壮的树干说:“离开70多年了,没想到家里的这棵龙眼树还在。”

“我五岁离开沙坳村,后来一直在外求学、工作,这次从天津回来,我二哥何国钟从大连回来,我大哥从肇庆回来,看到这么多老乡来欢迎我们,真是太高兴了,”何国任说。

下午3时,在狮山镇政府的组织陪同下,何国钟院士一行参观佛山高新区展览馆,看到家乡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十分高兴。从高新区总体规划、发展历程到创新平台、本土知名企业,他们认真了解和询问。在广顺新能源简介展板前,何国钟院士看到他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它的重要合作单位,不由得点头称赞并向周围人介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重点及新能源方面的探索成果。

黄志豪向何国钟院士一行介绍南海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赠送南海档案馆馆藏的《清代南海风情图》。“这是西樵山的扒龙舟,这是桑基鱼塘,这是千灯湖,狮山也在这里……”对着长长的画卷,黄志豪向何国钟他们一一介绍,还向他们赠送了《新时代南海家书》。他表示,南海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每个月都会编一期,全面介绍南海发展及重要政策,希望他们通过它进一步了解南海。他现场叮嘱南海档案馆以后每个月都要赠送一份南海家书,让院士常常了解家乡人、家乡事。

请输入图片描述

“少怀水利强国梦,老来返乡赤子心。惟愿后生胜我辈,更使狮山美名扬。我见家乡多美丽,寄语二言贻后学。唯有精勤能致远,国兴还须教育兴……”“何氏三杰”现场各赋诗一首诗题赠家乡南海,并签名赠送论文集作品。他们还围绕南海改革发展以及创新等话题建言,认为南海有很多名专家、名学者甚至院士资源,南海可以和他们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合作,搭建平台让他们贡献力量。

何国钟院士七兄妹有5人考上大学,毕业分配又各在一方,处置好家里的祖屋是他们这次回乡的另一个心愿。在南海区区长顾耀辉会见何国钟院士一行时,何国钟表达了将祖屋捐赠给南海区政府的想法。他说:“我们年纪大了,又都在外面,我们兄弟姊妹一致同意将祖屋捐赠给政府,由政府管理,可以更好地利用。”顾耀辉当场代表政府表示感谢,并指示相关部门予以研究,利用好本土宝贵资源,把名居保护工作、弘扬南海院士精神与佛山建设博物馆城的构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综合规划,妥善开发。

【记者】李慧君

【通讯员】张莹

【作者】 李慧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