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新闻系毕业论文范文

新闻系毕业论文范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新闻系毕业论文范文

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各种传媒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受众心理需求与电视新闻编排的关联探讨

摘 要:电视新闻节目想要吸引大众要求,保持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受众心理需求的重要影响。本文分析受众心理与电视编排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根据受众心理需求进行电视编排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受众;心理需求;电视新闻;编排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行业已经不像过去一样风光无限。一方面正受到互联网络等一些新兴媒体的冲击;另一方面,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央视,地方各卫视高收视率,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如何提高收视率?如何满足大众的心里需求便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目的,电视新闻节目要赢得大众的关注,前提就是从受众心理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寻找理论依据。

1 电视新闻编排与受众心理的关系

信息是从传播者那里经过编码的过程最终到达接受者,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信息的接受者是大众。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大部分大众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受到了巨大打击,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大幅度缩小。不仅如此,还有来自于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央视,各卫视和一些报纸、杂志等,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小了电视新闻市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只有不断扩展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形式,增加大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才能实现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在竞争中的发展,扩大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占有额。地方电视新闻编排只要将受众心理需求摆到首位,不断分析受众心理状态,迎合受众群体对于新闻的需求,促进电视新闻节目受欢迎程度,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2 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心理需求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一档不可或缺的节目,常常是老百姓喜欢收看的节目,因为电视媒体比传统报纸媒体有更强的及时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并且电视器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换代,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直播演播室嘉宾谈话等等能把正在发生的受众关心的事情同步传给受众,电视新闻的优势更加凸显。

但是随着电视发展的更新,大众对新闻的心理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传统报纸媒介时代,大众的新闻受众心理只是单一的【知情】。在电视新闻媒介阶段,新闻传播途径更加人性化,这时候的受众心理也开始丰富多样化。

受众心理是相互结合出现在同一新闻事件的关注中,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受众好奇于新鲜事物、求知于陌生事物、攀比于周围事物,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编排,才能吸引大众的视线,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上述论述的大众心理指的仅仅是普通大众的心理需求,对于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需求不做论证,例如对于残疾人士而言,国家政策、新闻时事,对于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保障他们的生活条件的新闻对于他们更加有益。

3 受众心理在电视新闻编辑中的意义

3.1 影响电视新闻信息的接受

电视新闻节目是将新闻信息进行加工和编辑并通过电视媒介传递给受众。新闻效果是受众对新闻媒体对新闻信息的直接心理反映。凡是切合受众心理需求,引起受众极大关注,使得受众主动从心理上接受的电视新闻节目才是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同时,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教化功能。电视新闻编排过程中首先要符合观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在新闻信息的潜移默化传递中逐渐使受众得到教化。

3.2 影响社会舆论

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此阶段对于党和政府实现有效监督的就是新闻媒体,电视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让受众在观看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加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由于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信息的同时,会对新闻信息坚信不疑。因此,电视新闻编排工作人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制作符合受众心理新闻的同时,引出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引发受众舆论的关注点,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形势,例如东南卫视的《海峡深呼吸》,到编排酒驾新闻时,对大陆与台湾不同的制度进行对比报道,并加以引导,提升大众对于制止酒驾的关注和认可。

3.3 影响电视节目编排的内容和形式

电视新闻节目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且能够使得受众从心理上接受,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心理印象,这才是好的新闻节目,达到电视新闻传播的效果。因此,电视新闻编排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时刻关注分析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和形式,并在一定主题下将二者巧妙进行结合,为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途径,扩展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接受度,提高电视新闻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

4 电视新闻编排符合受众心理的途径

4.1 新闻内容真实有效

新闻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也就是新闻本身具有真实性、时效性以及新闻价值等特征。缺乏这三点中的任意一点的信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是新闻。

新闻的特征就要求电视新闻编排工作人员在对新闻信息进行编排时,在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保证新闻信息真实有效。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信息整合、编辑,进行传播。例如陕西卫视的《白杨大嘴巴》,主持人以风趣幽默的主持风格播报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实时,提升大众对新闻节目的喜爱度。

新闻具有时效性,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着重大新闻信息。而且,如今的电视新闻很多以直播的形式呈现,如何在受众面前无误再现新闻信息,都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作用

电视新闻作为传播媒介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电视新闻节目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及时传递,对于有争议性的新闻内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观点,这就会产生不同的舆论观点。传播学的实验证明,一般情况下社会舆论形成都是随着有主导的意见产生,如在一个社会团体中,其他人往往对于事件保持沉默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选择直接附和主导意见,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社会舆论。

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编排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正视新闻节目在信息传递中的地位,重视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功能,并在实际编排中重点引入主流观点,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引导者角色的功能及作用。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栏目,分析热点新闻话题,针对话题进行报道过程中,加入主流思想意识的传播。

4.3 增加电视新闻节目与受众的互动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对电视新闻节目而言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更是机遇。互联网中的信息繁杂,人人都是信息的传递者,大量虚假信息充斥着受众视野。也正是因为如此,互联网新闻的权威性比不过电视新闻。但是,随着受众的年龄结构的变化,受众人群逐渐趋于低龄化,再加上微博、微信等新兴工具的产生,受众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度高于电视新闻节目。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就必须在发挥其权威性的同时,加强电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电视新闻节目利用网络工具,设置公众号,加强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例如央视在2014年在微信上注册了公众号,增加与大众的交流途径。电视新闻编排人员在工作时,保证新闻内容同时选择适合受众心理年龄的表现形式,增加年龄化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喜爱度,最大程度的发挥电视新闻功能,保证电视新闻的效果,从而实现电视新闻与其他媒体的竞争抗衡。

5 结论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编排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就是受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在电视新闻编排工作中首要需要关注的就是受众心理,从受众心理需求出发,编排电视节目,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加强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受欢迎度,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傅泽宇.电视新闻编排与受众心理需求[J].记者摇篮,2012(4).

李继荣,王虹.电视新闻编排要满足受众心理需求[J].新闻传播,2003(7).

篇2

分析跨文化新闻传播

摘要:当今社会,受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国际间的交流日益紧密,由于文化的差异,各国经济、政治的不同,跨文化新闻传播应用十分广泛。跨文化新闻传播主要是对各国发生的事件进行公开报道,反应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跨文化新闻传播有利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通过交流与了解,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增强贸易交流,减少战争摩擦。跨文化新闻传播将把各国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庭,形成信息共享,对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新闻传播;文化差异;重要性

新闻通过公开传播信息的方式为人们了解消息提供方便的平台,跨文化新闻传播则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提供更为方便的交流平台。当今社会趋向现代化发展,社会十分开放,新闻传播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发挥着联系各国之间文化圈的纽带作用。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的本土文化,自己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军事制度,通过跨文化新闻传播,可以实现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互相了解与学习,促进国家的发展,也推动世界的进步。本文将对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现状、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发展策略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

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是由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新闻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为人们呈现最直观的新闻消息。而跨文化新闻传播则将国家间的消息公开传递,方便过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这种现代化的跨文化新闻传播并不是现代特有的,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这是现代人对于现代化的跨文化传播产生的错觉印象。新闻传播是将各个国家的新闻加以传播,而因国家的不同,经济、政治、军事的制度的不同,新闻所具有一定的文化限制,一定历史基础。因此,跨文化新闻传播从历史上看,跨文化新闻传播是由历史向世界历史过渡的。跨文化、跨地域的新闻通过公开传播,使各个国家更好的学习交流、相互了解,推动世界的进步。因此,跨文化的发展历程是由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

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民族志、民族中心主义以及公平。每一个国家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及角度去看问题、看世界,这里的民族志是指通过观察分析去研究跨文化新闻传播。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观察、参与、反思去研究问题,因此在跨文化新闻传播中,它比其他方法更显中立性,不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因此更为专业。而任何国家在进行跨文化新闻传播的时候都会根据一定的经济、政治、军事、民族的立场去进行跨文化新闻传播,因为这种文化、地域的不同都会出现民族中心主义。而公平才是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核心,公平才可以均衡的将跨文化新闻进行传播。因此,跨文化新闻的研究方法应当从民族志、民族中心主义以及公平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跨文化新闻传播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整体的发展趋向一体化。跨文化新闻传播融合了各国的新闻,而不同的国家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同国家间的语言也就不同。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新闻传播需要语言符号作为交流媒介。然而,各国间语言符号的翻译应当建立充分理解国家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融合。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现状所面临的恰好是文化融合困境,目前缺少对于语言翻译及具备新闻学能力相结合的专业性人才。这制约极大的制约着跨文化新闻的传播,影响世界的发展。因此,跨文化新闻传播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现状

中国跨文化新闻传播面临着传播能力弱、文化融合困境、文化传播困境,大致呈现出一个困境循环。

传播能力弱这一困境,源于我国新闻传播的地位优势不强。新闻传播的力量与能力都不够强大,使得我国新闻传播在国际上仍处于边缘地位。从自身原因看,我国的新闻传播缺乏的自己的主见,很少发表自己的言论,新闻传播实力和力量都不够强大。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新闻传播背景下,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影响较深,而中国却常常受制于其他价值观念,没有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因此,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现状面临着传播能力困境。

阻碍文化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传播能力困境和文化融合困境。跨文化新闻传播主要是展示本国的文化,向世界宣传本国文化,从而实现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战略,更加注重经济和政治,而忽略文化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当全方面重视文化,真正解决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

四、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发展策略

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发展策略基本包括:明确认识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认同感、加强特色文化建设、重视【理解、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

4.1明确认识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文化各具特点,文化界限十分清晰。跨文化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基础是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明确认识文化差异。各国间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中国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地域、环境、人文、经济、政治、军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明确认识文化存在差异,才能更充分理解文化,有利于跨文化新闻在国际上的传播,也更容易使中国的文化被其他各国所认可。

4.2促进文化认同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以及对本国文化深深的认同感。新时期下的跨文化新闻传播就要求以大众感兴趣的新闻为主,促进文化认同感。跨文化新闻传播以宣传文化和传递信息为主,在进行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同时,对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理念及传播放方式进行转变。我国在发展经济、建设政治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文化的发展,增强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在国际上午地位,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因此,促进文化认同感,才能更好的将中国文化展现到国际上。

4.3加强特色文化建设

各国都有独具特色且独一无二的文化。通过跨文化新闻传播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特色,增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别具一格,利用我国文化所呈现出的独特性和新鲜性,在全球化跨文化新闻传播中,提高其他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有利于建设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

4.4重视【理解、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

跨文化新闻传播的是各个国家的文化和消息,通过文化这一桥梁进行沟通交流。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即尊重,尊重一个国家的文化,才能友好的去理解该国文化,才能进一步的交流、沟通、学习,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的关系。还应当在自由的基础上去传播文化,由于文化差异,各国所呈现出的文化也是不同的,应当尊重国家文化的传播自由,使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机的联结起来,才能更好的推动世界的发展。在世界这个平台中,国家间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在跨文化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当遵循注重平等、互惠互利的传播原则。在平等基础上,各国都会得到良好发展。不同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使各国传播出的文化有所不同,然而重视【理解、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跨文化新闻传播可以促进各国的文化发展,同时也推动世界的进步。

参考文献:

吴明才.跨文化新闻传播的问题与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4(12):91-93.

隋魏巍.浅析跨文化新闻传播[J].新闻传播,2014(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