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主演电视剧《人世间》?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冲着所有演员的演技这部剧我给9.5分。
但是冲着严重脱离实际的剧情我连1分都不想给。
剧中的吉春市,我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就没听说过这样的家庭——大儿子正厅级干部,女儿大学教授,亲家是正部级实权干部,小儿子和儿媳妇还要为了生活生存去干搬家保洁,父母两个老人住破瓦房。
市委书记的弟弟买的房子被房管局的芝麻官收回去了,大学教授的弟妹在大街上卖烤地瓜被城管撵着跑,省长的亲家因为两间半的房子住不下所有人亲家公退休后又在市郊的村办企业打了几年工,自从1969年以后这家人没再完整的团聚过。
但就是这样一个扯淡的甚至有点凄惨的家庭里,培养出了四个清华北大,周秉义周蓉天赋出众加上特殊的时代政策背景可以理解,周秉昆小学都没毕业,郑娟压根就没上过学,看法律法条都得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家里还有一个半疯半醒的老太太,这样的家庭,仍然能把下一代培养成清华北大,太魔幻了。
这部剧中只有郑娟、春燕、赶超、国庆等人的底层生活是最真实的。为了生存放弃尊严甚至放弃生命,为了一个安身之所眼泪和汗水摔进装着大饼子咸菜疙瘩的土瓷碗里,为了生存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里无数生活在底层的人在刘欢老师《从头再来》的歌声里苦苦挣扎。
郑娟是这片黑土地上绝大多数女性的缩影和代表,在那个离婚还不普遍的年代,你可以把任何赞美的词汇放到她们身上,温柔贤惠,勤劳节俭,热爱生活,甚至是,为了家庭甘愿牺牲,牺牲自己的一切:尊严,幸福,健康,生命。
周秉昆、曹德宝、赶超、国庆他们的兄弟情也是这片黑土地上的真实写照,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互相帮助着生活的。可能有人会觉得周秉昆付出的更多,但是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且多数都不计报酬,不求回报,只要觉得这份感情值得这样。大家可以想想,当周秉昆受欺负和别人起冲突时,哪次曹德宝肖国庆孙赶超他们不是挡在周秉昆前面,在东北一个人进了监狱意味着失去尊严,被人瞧不起,抬不起头来做人。但是周秉昆的朋友兄弟没有一点嫌弃他,还是和从前一样互相帮助往来。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既现实又魔幻,既脱离实际又反映生活。
原著之所以能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因为反映现实反映真实,但是要是按电视剧里这扯淡的剧情,估计也就能评个吉春市作文一等奖,获奖作品名字叫《我两袖清风的市委书记大哥》。
点赞破千了,也有朋友追更,既然大家喜欢看那就再写点。
有人在评论区说清华北大的事,可以,寒门学子考上清华北大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是一个家庭里净出清华北大的苗子那就相当稀奇了,咋就他老周家风水那么好呢?姑娘儿子考上清华北大还不算完,孙子孙女也都考上清华北大了。咋的老周家参加高考985211起步呗?
都是光字片的考生,冯玥逃学蹦迪也能考上清华,牛牛六科总分150,冯玥晚上不回家遇到流氓有哥哥及时去救她,牛牛离家出走好几天嫌工地伙食不好没有肉又跑回家。咱就说编剧能不能对牛牛好点?!
之前我说过,这部剧的剧情严重不合理。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现实生活,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情,就有社会关系。
整部电视剧,除了腐败了的龚局长,强奸犯人设的骆士宾,出场就被挂墙上的涂志强,以及为民除害的周秉昆,平民老百姓里居然没有一个作奸犯科的人,整部剧里最大的反派居然是春燕德宝两口子。
周秉义作为上门女婿的确很难,郝冬梅父母作为老革命有自己的原则也很正常,周蓉的性格在东北叫“隔路”,不正常的意思,也算说得过去。但是老周家出了一个正厅级市委书记和一个大学教授,结果一点光都没借到,这就非常不正常。电视剧里郝冬梅说给周秉义分的房子周秉义没要。是,他高风亮节,他心底无私天地宽,但是他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和弟弟弟妹正挤在破瓦房里艰难度日。
也许中华大地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不管人情世故凡事公事公办的城市,但肯定不是东北,至少不会是吉春。这么说可能不符合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按照正常思维和生活经验,吉春市最豪华的澡堂子,那个秦老板的位置,应该是周秉昆坐着,副手是春燕,因为周秉义周秉昆是她干哥。这样才合情合理。
我坚持把这部电视剧看完的原因是,尽管剧情严重脱离实际,但是电视剧里的人物精神和生活态度高度还原了吉春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在这部电视剧里,我能看到自己和身边亲人朋友的影子。
说说胜利赶超国庆吧,电视剧里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哥几个都有点大男人主义,动不动就打老婆,凶老婆。这很真实,但根本原因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有问题,而是面对生活压力不得不找一个发泄口。有的人只看到了他们对老婆脾气不好,但是没看到他们为了养家糊口拼命的样子。
东北的男人是很注重面子和里子的。面子简单理解就是自己的权威性,在外面的光照程度。里子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的财富深度,不光是金钱,还有老婆的能力等等。在东北,如果一个男人事业成功在亲戚朋友面前说一不二,那会很有面子。但是亲戚朋友一进家门发现屋子里乱糟糟的,那这就是里子不行,亲戚朋友表面上说你这一家之主咋当的,家里乱成这样也不收拾。背后会嘲笑他的老婆不会过日子。
这不是什么封建思想,而是东北人民对男女分工的认同,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嘛。当然了,像春燕德宝那种反过来的家庭也有挺多,客观的说,她们都是女中豪杰!
这哥几个苦不苦?很苦,每个人都有濒临崩溃的时候,都曾被人欺负,但却从来没有过坏心思。孙胜利为了给儿子攒学费放弃了肾透析,在榨干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价值后卧轨自杀。肖国庆为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忍气吞声,一人大战三流氓,网友授予他“铁链战神”光荣称号,最后在搬家时累出腰突。
郑娟,于虹她们也很难,尤其是家里的男人撑不住的时候,尤其是于虹和吴倩,寄人篱下的感觉是最难受的,郑娟再难好歹还有一个有墙有顶的房子,有一对虽然没什么大用但听起来牛逼闪闪的大哥大姐。而于虹和吴倩随时面临无米下锅,无立锥之地。
电视剧中有很多大家看着生气的角色,比如春燕德宝,比如吴倩于虹,比如周蓉冯玥。其实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喜欢贪小便宜,占不到便宜就觉得吃亏,吃别人的用别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等等等等。但是平凡的生活不就是由这些琐事交织而成嘛?如果什么事都顺顺当当无阻无碍,那还是人世间了吗?
全剧我最看不懂的情节是于虹向郑娟要房子,一个敢要一个真给。说实话我见过把房子借给朋友的,租给朋友的,但是把楼房门市房直接送给朋友这样阔绰的大手笔,我闻所未闻。
至于春燕德宝,他们做出这样的事不稀奇,我记得有个新闻,一个阿姨租房子十年,房子要拆迁,阿姨要求分一半拆迁款。这种人心里想的只有自己能得到多少,跟他们说的再多都没用。
其实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不少,其他地区我不敢说,但就电视剧里的吉春市,这样的人真的很多。一到拆迁时就疯狂盖房子,然后因为不符合规定没有得到理想的拆迁款而去相关部门撒泼打滚。
说点开心的吧,这部剧里除了那几个主角,我最喜欢的是常进步,一个天真纯粹的大男孩,一个靠自己努力去生存的失聪患者,大家凑钱给他买人工耳蜗时我真的很感动。周秉昆曾因为大家有事都找他而发火,尤其是吴倩追在他身后要他给肖国庆安排工作时,他说:“你吃不上饭了来找我帮忙,那行。但你说你吃不上肉了来找我帮忙,那能行吗?”大家是真的想让常进步这个军烈属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每次看到常进步开心的笑,我也感觉很开心。
我所说的只是我的一点微薄见解,大家可以在评论区里讨论指正,但请注意措辞,谢谢。
《人世间》这部电视剧,太不地道了!
一是大过年的才刚开播;二是名字和纪录片《人间世》太像了,给爸妈看的时候我妈委婉拒绝“大过年的不看难过的”…(不知道梁晓声是不是看过《人间世》,纪录片是16年出的第一季,这部书是17年底出来的);三是这部剧节奏实在有点慢,第一集就开始整煽情那些没用的…
但是难得有合家欢电视剧,还是得追~
这一追就追上播出进度了,只能把书看起来了。
所以这是一篇 纯纯的剧透 和影评,不想被央视和爱奇艺吊胃口的朋友们可以和我一起,抢先了解个故事大概:
这部剧剧情挺简单的,围绕中国建国的第一代建筑工人——全家是城市户口的 周志刚 ——两子一女的人生轨迹展开。
1960年代, 周志刚 和长子 周秉义 去建设兵团支援国家建设。因为上面的政策鼓励青年上山下乡,每家只留一个孩子,光去一个大哥不够,还需要再出一个崽。周家的二女儿 周蓉 为了勇敢追爱,抢先弟弟一步跑到贵州下乡了。追的是一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右派诗人 冯化成 。
家里就只剩下小儿子 周秉昆 留在老家。
整本书和整部剧讲的就是从此之后,周家的三个孩子随着时局波动发生的人生故事。
本来一心考大学、就读高三的大哥 周秉义 因为文革大学梦碎,和被打倒的省长的女儿 郝冬梅 成了逍遥派,每天窝在一起消磨时间。
一有机会离开城市,两个人立刻报名,一个去了建设兵团,一个去了附近的农场。
二姐 周蓉 盘靓条顺、追求者众多,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 蔡晓光 。蔡晓光的父亲是省商业厅的一把手,蔡晓光自己虽然是技校的造反派头头,但是对周家人很有礼貌、文质彬彬。
兄姐一直认为跟着自己读禁书的三弟 周秉昆 还不懂事,听不懂自己看的各类禁书里传达的主张,虽然周家的“家属们”都不这么看:
哥姐这么一走,就留下了全家“不太聪明”的老疙瘩(东北方言,指最小的孩子) 周秉昆 在老家陪着母亲。
周秉昆本来在木材厂干的好好的,结果因为被要求看了工友涂志强的枪毙现场,怂蔫怂蔫的的周秉昆自此一蹶不振。
周秉昆想不明白,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就被枪毙了呢?
更让他摸不到头脑的是,两位涂志强的“同伙”忽然出现,麻烦他每个月定期给涂志强留下的“寡妇” 郑娟 每送30元钱(当年可是一笔大收入)。
郑娟住太平胡同,没户口,和老母亲、瞎眼弟弟住在一个破败的小土房里。周秉昆第一次给郑娟送钱,多亏碰上了郑娟在外面用瓶底看天的瞎子弟弟才找着郑娟三人的小屋。
结果就这第一次见面,周秉昆对郑娟一见钟情:
因为二姐为爱放弃城市户口去偏远山区当知青,周家的老母亲已经哭坏了眼睛,周秉昆实在不知道自己要怎么违背父母期待,和“拖带这一个上不了户口的私生子的小寡妇”郑娟展开这段感情。
好在小说和电视剧进展的异常顺利,小说里,两人之间的第三次见面,就互诉衷肠:
郑娟弟弟郑光明和周秉昆的初相逢也很动人…劳动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真的被梁晓声写的特别好:
1974年春节,因为周母陪着春燕妈去乡下过年,周秉昆便有了机会和郑娟在家里相会。
送别之时,郑娟坦诚了自己的家世:自己和弟弟都是母亲捡来的。自己和涂志强是好过,但很快就发觉涂志强不喜欢女人。号召下乡的时候也犹豫过,但是舍不得弟弟和母亲,结果就被“棉猴”骆士宾强奸、怀了孕…
(书中)1974年五一,周秉昆的兄嫂和父亲都回家来探亲,但是和父母探口风的周秉坤并不太顺利,他确认了父母绝无可能接受这样一位寡妇做儿媳,周秉昆只能说这是自己的玩笑话。
五一过后,周秉昆从酱油厂被借调到群众文艺办公室,成了一名文艺工作者,负责为杂志《红齿轮》的编创(剧中成了《金土地》杂志)。
转眼来到1975年的春天,周秉昆曾经的同事 吕川 去了北京当大学生,他写来的信给了周秉坤很大的震撼,但彼时的周秉昆认为自己一介草民,万不该让吕川冒这个险写信:
本来以为自己和郑娟之间要这么僵持下去,没成想,1976年的一场意外,二姐周蓉的孩子被带回了周家,周母也成了植物人。
谁来照顾植物人母亲呢?
周秉昆想到了郑娟。
郑娟因此带着弟弟和儿子,搬到了周家住。
快乐的日子非常短暂,受整个社会的影响和个人思想的变化,周秉昆铤而走险,在期刊上发表了北京学生的诗歌,被关起来了
《人世间》三部曲的第一本,就这样结束了。
第一本书的主人公们穿插了各种阶级的反差,比如省长女儿和工人的儿子,比如有户口的苦力工人和没户口的寡妇…
对郑娟念念不忘的 周秉昆 ,一开始为自己的原始欲望感到内疚,后来又拿郑娟的寡妇身份安慰自己:
身份差异由于 郝冬梅 省长父亲的入狱而对调的大哥大嫂,在新婚之夜的感言都挺“逗”的:
看着允许自己和兄姐看禁书的“开明”母亲还是渴望巴结 蔡晓光 和他背后的家庭,周秉昆内心其实是不解的:
第一本书对大哥夫妇的感情、事业草草带过,大哥为了嫂子放弃了军官的晋升机会,安心继续在原地待着。
二姐周蓉因为跑到了大山里追爱,在书中剧中露脸都不多。
电视剧对于周蓉的改编还挺审时度势的。书中的周蓉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记录当时贵州的民风民情,遭到了周父的驳斥,两人大吵一架。剧中周蓉的愿望变成了让女子多读书、多学知识。
还有关于冯化成,剧中冯化成是当着周蓉的面要求周父打自己巴掌解恨,但书中这位知识分子是避开周蓉提这个要求的…剧中这个处理显得冯化成有点 …
第二本书一开始,我就不太喜欢了。
不是写的不好哈,而是人物的走向变得纠结。
在周秉昆入狱的一年四个月里,郑娟夜以继日地照料着周母和几个孩子(周蓉的女儿、郑娟自己的孩子、郑娟的弟弟),但忽然苏醒的周母并不体谅郑娟的照料,甚至还犯了精神病,对着郑娟一顿“狐狸精”指责。
周志刚因为年岁已大,很快退休回家,为了照顾周母的情绪,周秉昆搬回了郑娟的小土屋居住,两人领了证。
至于周母为啥会变植物人呢?其实是1976年女儿女婿带着外孙女回家探亲的路上,女婿 冯化成 朗读了岳父周志刚朋友的一首诗,结果夫妻俩就被同车人打了,没法回家过年。
一听这消息,周母急火攻心,也就病倒了。
十年浩劫结束后,周秉昆短暂回酱油厂工作了一段时日,就又被调往了《红齿轮》复刊后的杂志《大众说唱》当编者。
和留守老家的三弟周秉昆不同,大哥和二姐的人生,很快随着高考的恢复有了质的飞跃。
1979年,大哥周秉义和二姐周蓉先后考上了北京大学,身为学生会干部的大哥周秉义对妹妹周蓉大大咧咧写文章毫无忌惮的行为相当不满,干脆扇了妹妹一巴掌。
这边和长兄有了嫌隙,那边丈夫冯化成也逐渐暴露了人性的另一面。
虽然一齐在贵州患难了十余年,但是回到北京以后冯化成的变化还是让周蓉始料未及。
更让她错愕的是,冯化成之前和副部长的女儿有过婚史,成了“反动诗人”以后才离了婚。而今这一对旧情人双双婚内出轨、旧情复燃。
冯化成给周蓉写了十多封信,才获取了周蓉的原谅。
周蓉还是过于理想主义,和千千万万伴侣出轨的当事人一样,把错误归结于第三者的存在。
随着冯化成诗歌事业的腾飞,他的女粉丝逐渐增加,诗歌讲习拓展到了周蓉自己家的床上。
周蓉干脆不再回家,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后才和冯化成再次见面。
冯化成真是肤浅又离谱,他觉得自己除了是丈夫、是父亲以外什么都不是,所以就在各种粉丝身上找存在感。
周蓉提出了离婚。
此时,因为哥哥已经回了老家工作,周蓉无人倾诉,只能一个人抱着大槐树难过…
转眼到了1986年,已经38岁的 周蓉 重回老家光字片,赶上学校不拘一格求人才的好时候,她成了本省重点大学哲学系的副教授。
蔡晓光 的大校父亲在平反之后很快去世,蔡晓光申请去市话剧团当了一名编剧。
因为父亲之前的官场生涯,蔡晓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再加上周秉坤介绍的一众文艺前辈们的提携,蔡晓光编剧的《北方的地火》一炮而红,甚至有了赴京演出的机会。
蔡晓光也借着这个由头找到了周蓉,希望周蓉能亲自去看一场演出,在赴京前为这部话剧写一篇评论出来:
其实蔡晓光是一个特现实的人,在第一部书里,从木材厂失业的周秉昆来找他——当时的拖拉机厂办公室副主任——安排工作,周秉坤没看上蔡晓光提议的酱油厂,想和他一样在拖拉机厂干,被蔡晓光训斥一顿:
而今,父亲虽然平反了,但是官又不够大,挤不进真正高干子女的圈子,蔡晓光转而选择干文艺了。
话说回来,周蓉毕竟北大本硕,写的影评获得了省报老主任的褒